海派何以成为海派,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海派艺术的说法,其实是后人所定义,大抵取了百川汇流终成海的意思。19世纪中期以来,上海的艺术面貌可以说并无流派、地域特性。相比之下,艺术家个案倒显得突出,个性也各不相同。
近日在上海举办的两个海派艺术大展——上海海派艺术馆的“海上风起——上海市美术家协会藏品展”与刘海粟美术馆的“海派绘画年度研究展”第一回(1843-1927),再度引发人们对于海派艺术的讨论,并且将关注点引向了一个重要的维度——市场。
19世纪中期以来,国际贸易在上海的兴盛成就了海派绘画的崛起——当时,无论是交通的通达便携,还是资金流动的顺畅以及信息交流的多元,都使得上海一跃成为中国乃至远东的龙头。
早在清末的上海,葛其龙在《沪渎杂记》中有云:“上海为商贾之区,畸人墨客,往往萃集于此,书画家来游求教者,每苦户限欲折,不得不收润笔。”这段话写于1876年,葛其龙为久客上海之士也是沪上书画圈中名人,这段话可视之为较为准确的史实。当然,早期上海滩的这个艺术市场又很有特点,形式也多样,笔者仅是撷取与海派绘画市场相关的一些小片段,以窥视早期海派文艺生发之渊薮。
【蓬勃的烟火气】
海派艺术的题材多寓意吉祥,诸如招财进宝、吉祥如意、春兰秋菊、岁朝清供、钟馗图等,这也是当时世俗化的风气所致
绘画作品的题材往往是那个时代主流审美最直观的反映。即便是天才与勤奋兼备的任伯年,初来乍到上海滩,依旧得拜码头,还得根据市场喜好来调整自己的画风。当时任伯年投靠的胡公寿,就是少数几位得益于上海新型商品经济蓬勃而获得盛誉的书画家之一。
我们现在看海派艺术的题材多为寓意吉祥的题材,这也是当时世俗化的风气所致。并不需要多么“高冷”或者“阳春白雪”,喜闻乐见的诸如招财进宝、吉祥如意、春兰秋菊、岁朝清供、钟馗图等,都特别受欢迎。海派早期的题材定位很明确,所以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海派艺术的盛期,画中都有着蓬勃的烟火气。
其实若从明代吴门画派直至海派这一条历史脉络追溯来看,可以发现“海派”与明清时浙派、吴门四家、松江派、娄东派等有着本质的差别:一方面,明清流派多以当地画家构成主要力量,而海派却汇聚各地画家;另一方面,明清画派因为“承古”“摹古”所限,题材多局限于山水,偶尔兼及花鸟,海派则真是各种题材都有,除了人物、山水,还有花鸟、走兽、文房四宝等多种科目。海派,更重要的是技法的创新。明清画派自认正统,师古人而奉之为圭臬,至纯天珠,但海派精神正如黄宾虹所言“师古人不若师造化”——或者更实际一点,贵州文玩,是“师古人不若师当代”——当代就是当时的上海的主流审美。因而,总体来说,海派内部有继承明清正统派者,亦有学习野逸派者,还有上溯宋元和后来留洋归来的融合中西者,风格纷繁浩大、多元并存,故程十发有“海派无派”之说。
【神秘的笺扇庄】
想求某某的字画,给笺扇庄老板留个信便是,老板会替你去询问,这位画家是否愿意在你的心理价位画一幅你想要的画
那么,早期的上海滩如何买卖艺术品?虽然上海从一开始就很市场化,但这种艺术市场和西方的艺术赞助人制度还不一样。虽然古人的雅集活动有点类似雅集主人邀请画家、诗词作者、文人学士、声乐师来活动现场写写字、画些画,但并非一对一指定的赞助。因此,公众空间就显得尤为重要。从这一点来说,上海可以说是近现代中国最早拥有“公共空间”概念的城市。
比如,当时充当“画廊”角色的笺扇庄就很有意思。笺扇庄顾名思义以经营信纸、扇子为主,后演变为书画买卖场所,清末尤其兴旺发达,几乎就是一家“古董铺”或“书报亭”了。如果有人想求某某的字画,给笺扇庄老板留个信便是,老板会替你去询问,这位画家是否愿意在你的心理价位画一幅你想要的画。据说,当时笺扇庄的交易抽成是书画总价的一成,由书画家负担。后来成为上海滩名店的九华堂笺扇庄、豫园十二楼笺扇庄就始于这一时期。而更早的锦润堂,则早在乾嘉年代就已成立。
到了民国时期,笺扇庄的数量已经相当可观了。据学者王中秀考证,一直到1949年,上海一地的笺扇庄和古玩铺并行发展,且各有各的行业工会。笺扇庄就像当代的画廊,推时人的书画为主;而古玩铺主要是经营古董雅玩为主。
后文将提到的很多书画赈灾义卖者也会委托某家笺扇庄把他们的画放在那里寄卖。当时笺扇庄的老板们是最清楚上海滩书画润格的详情的。当然每一家都不一样,所以很难有统一的润格数据。就像如今的书报亭一样,有一天突然消失了,那些老板们也各自散落天涯,很难再统一搜集数据,只留下零零散散的资料。王中秀曾说过:“众所周知,艺术品是艺术家劳动价值的载体,润例则是艺术家本人认可的价格定位。既然是本人认可的价格,他的实现,即市场的认可程度,又是另一个问题。一般地说,两者之间往往会有一定程度的错位。”这也为润例的随意性和研究的难度做出了专业的解释。
【出道的首选】
那时候的展览不像现在那么严格遵循“作品非卖”原则,因而私下成交的作品很多。不少画家看中了展览的团队策划性质和报刊宣传的便利,竞相在画展上大显身手
置身偌大的海派书画市场,作品想要被更多的主顾们看到,也不是没有捷径的。画展就被画家们视为出道或成名的最佳机会。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画展接棒笺扇庄,成为更常见的书画中介平台。当然,那时候的展览不像现在那么专业化,书画作品只是展出内容之一、而且是作为民俗风土特产和国货一并展出的。那时候的展览也不像现在那么严格遵循“作品非卖”原则,因而私下成交的作品很多。
说起来,上海最早纯粹意义上的美术展览始于上海美专,当时美专为毕业生举办成绩展览会,多为在校生和毕业生的作品展示,作品是非卖品,但也可自愿出售。彼时《申报》《时事新报》等都有报道,加上学校发行的《美术》月刊,所以参观人数不少,也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大众对于美术展览活动的兴趣。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上海陆续出现了诸如天马会、晨光美术会等以西画为主的社团,也开始了各个流派的争论。当时的这种展览氛围,对传统国画来说是好机遇和好平台。不少画家看中了展览的团队策划性质和报刊宣传的便利,竞相在画展上大显身手。陆丹林曾在《复某君欲来沪画展》(刊载于《国画》第2号,1936年5月)一文中写道:“上海本来可以卖画的地方,每年举行的画展层出不穷,多的卖去数千元,少的也卖数百元,只有看你的艺术和你的活动能力怎样来定。光是艺术好,但是你的活动力不成,也没有用处的,因为卖画,一方面靠熟人,一方面也要靠宣传交际,来造成强有力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