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上午,“壮阔雄奇——刘海粟十上黄山艺术文献展”在我市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开展。开展仪式后,围绕刘海粟的艺术成就和十上黄山的创作精神,来自上海、南京、常州等地的专家学者举行了“艺术精神与人文中国:刘海粟十上黄山专题座谈会”,传承和弘扬大师的艺术创作精神,探讨当今中国乡村文化振兴之路。
十上黄山,文人风骨绘壮阔
自1918年至1988年,历经时代变迁,刘海粟与黄山的十次相会,是艺术创作的精进之路,是他后半生最重要的艺术活动,体现出一种不断攀登、不断超越自我的艺术精神。
“海粟先生‘十上黄山’,走的是一条‘师法自然’的中西融合之路,极大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手法,开创了中国山水画的全新境界。今天我们在黄山聚会,就是要将大师的艺术创作精神化为中国文化艺术复兴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具有‘共享未来’的重要意义。”原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告诉记者。
“刘海粟先生十上黄山,体现的是一种‘勇攀艺术高峰’的壮志,更是一种‘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豪情。”刘海粟美术馆特聘研究员梁晓波说,“先生的艺术观,他的壮志豪情与文化自信,对于我国艺术发展方向至今仍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艺术乡建,根植乡土创未来
艺术乡建作为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一种实践模式,现在已有不少案例值得业界探讨。作为“中国山水画的摇篮”的黄山,以独特的风景和人文传统,哺育了各个时代的艺术家。如何在当代中国相对同质化的城市化进程图景下,走出黄山自己的艺术乡建之路,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
“艺术乡建是对乡村文化的汲取、提升、引领和超越,是一种文化建树。艺术乡建离不开艺术创造,艺术创造离不开情感的注入。”西递村艺术馆名誉馆长、深圳大学美术系教授应天齐说,“刘海粟先生十上黄山,注入了他对黄山深深的情谊,如果没有这份对黄山的深情厚爱,也完成不了十上黄山的壮举,这份艺术情怀即是艺术乡建之魂。”
“老一辈人类学家和艺术家们长期的乡村建设探索给我们带来了启示:不能简单地将知识分子看成是艺术乡建的唯一主体,要积极主动地去挖掘和发现本地民众的文化主体性及本土的文化特色,围绕他们的现实需求,建设符合他们情感表达与生活所需的新型乡村样态。这样的新农村才会产生出其自身的生命力,而不仅仅是艺术家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上海大学教授耿敬说。
·叶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