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增加乡村的文化吸引力

乡村需要文艺,文艺同样需要乡村。乡村题材的文艺作品历来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个重头戏。乡村题材匮乏,让原本应当百花齐放的文艺园地失去几多斑斓,而文艺工作者一旦远离乡村,脚底未曾沾染过泥土的芬芳,其创作与演绎的作品必将减少许多直抵人心的力量。

城市里的人们是幸运的,闲暇时间,奔忙于影院、剧场、文化宫、报告厅等,享受着一场场文艺盛宴,绚丽生活、提升精神。而放眼广袤的乡村大地,文艺活动就相对贫瘠。

4月8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正式启动首届“吕梁文学季”。这场高规格的文学盛会,将在吕梁市下辖的汾阳市贾家庄举办,成为我国在乡村举办的为数不多的当代文学活动之一。“吕梁文学季”由电影导演贾樟柯发起创立,邀请了20位文化名家担纲顾问团成员,阿来、格非、李敬泽、苏童、西川、叶兆言等30余位作家和批评家届时将亲赴吕梁,与读者见面。此外,大家演讲、学术对话、莫言研讨会、校园日、写作工作坊、朗读会、电影放映会等35场文化艺术活动,以及艺术展览和图书市集等,将如约而至。

“我是从小地方来的,我知道每一块土地上都会有热爱文学艺术的人。只有增加乡村的文化吸引力,才能够重新吸引人们回到乡村。”谈及设立“吕梁文学季”的初衷,贾樟柯动情地表示。

的确,长期以来,囿于乡村文艺氛围的清淡,加之经济条件的相对落后,大批乡土文艺人才相继逃离乡村,纷纷涌向城市,致使乡村文艺更趋没落。而像这样高规格、大规模的文艺活动,以往多见于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城市,至于偏远乡村通常与之绝缘。然而,促进乡村发展,需要经济助力,同时也离不开文化的护佑,离不开文艺人才的不离不弃、添砖加瓦。

当前,置身于乡村振兴的发展大背景下,许多地方都在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凤还巢”,鼓励乡村人才重返乡村发光发热,这其中,就包括乡村文艺人才。乡村的文艺氛围浓郁了,文艺供需条件改善了,自然有助于吸引并留住更多的文艺人才,进而借助他们的力量,增强乡村文化的建设实力,以乡风文明的重塑展示现代乡村的魅力,进一步激发乡村振兴的活力,促使乡村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在此意义上,乡村需要更多的像“吕梁文学季”这样的文艺活动创造契机,类似活动既是对乡村文艺人才的一种召唤与吸附,同时,也是对时下相对苍白的乡村文化活动的一种有益填充。

事实上,不只是乡村需要文艺,文艺同样需要乡村。乡村题材的文艺作品历来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个重头戏。不可想象,乡村题材匮乏的文艺还能否进一步赢得大众,原本应当百花齐放的文艺园地又会因之失去几多斑斓;不可想象,相关文艺工作者一旦远离了乡村,脚底未曾沾染过泥土的芬芳,其创作与演绎的作品还能产生多少直抵人心的力量。“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这里的“大地”,不能不涵盖乡村沃土;这里的“人民”与“生活”,岂能少了乡村民众与乡村生活?何况,在市场化条件下,文艺走向乡村,也是助己拓展市场,努力壮大自身发展根基的务实之举。若真如此,文艺活动开展到乡村,文艺工作者双脚踩在乡村的土地上,究竟是文艺惠及乡村,还是乡村反哺了文艺?其实是,两者兼而有之。

乡村反哺文艺,对中国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的山药蛋派,便是一个力证。山药蛋派是我国当代小说流派之一,形成于上世纪50年代,聚集了赵树理、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等一群在山西农村土生土长的作家,他们就地取材,运用家乡语言写出了许许多多富有泥土气息的文学经典,如《小二黑结婚》《吕梁英雄传》等。而马烽编剧的老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里面传唱大江南北的插曲《人说山西好风光》,便是从汾阳贾家庄唱响。如今,“吕梁文学季”在贾家庄举办,必将唤起人们在文艺创作时,对乡村的关注和关心。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乡村建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今后,更多的文艺工作者,当更加主动地去了解乡村,把种种文艺资源引向乡村,书写乡村、服务乡村,给乡村受众传经送宝的同时,亦不断汲取乡村文化的养分,让文艺之花绽放乡村,也让乡村与文艺在互惠互利中相得益彰,实现自身的文艺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