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HK 10:艺术与商业的文化张力

2010年世界艺术品市场,除了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不断创高价纪录以外,就要算上半年几大博览会令人兴奋的交易状况,这不仅从中国已经结束的两 大艺术品博览会——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CIGE)和艺术北京那里得到了销售良好的好消息,东京艺术博览会与香港艺术博览会也获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尤 其是被称为“艺博会之母”——科隆艺术博览会的成功举办与不俗的业绩,都表明全球的艺术品市场终于从2008年的危机中有所恢复。同时,也使我们对即将于 下半年登场的几大顶级艺术博览充满了期待。

举世瞩目的2010香港艺术博览会(Art HK 10)于5月27日中午12点整在香港湾仔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二楼拉开帷幕,门票200元(港币)。来自美国以及欧洲和亚洲的29个国家的超过150家顶尖 画廊参加了博览会。中国北京的长征空间、北京Art Issue Projects、佩斯画廊等27家艺术机构也参加了此次艺术博览会。短短几天时间的博览会吸引了世界各地的4.6万多名参观者和买家。随着艺术市场泡沫 的不断减少,今年香港艺术博览会销售成绩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并受到业内一致好评。为此,2010香港艺术博览会被业内人士视为亚洲当代艺术博览会之最

一、当代艺术的狂欢

今年香港艺术博览会有来自的全球29个国家和地区的155家画廊参展,较去年增长了约1/4;所展出的逾千位艺术家的作品吸引了4.6万人次的观众,较之去年增长约2/3。亚洲艺术购买者在国际艺术市场异军突起,成为国际市场上增长最快的部分。

2010香港艺术博览会把顶级艺术家、画廊负责人、策展人、收藏家、评论家以及艺术爱好者都聚集在一起。村上隆、杰伊·乔普林(Jay Jopling)、张晓刚、安东尼·葛姆雷、巴兹·鲁曼等都在参加者名单之列。因为有了德意志银行的支持,2010香港艺术博览会迎来了来自全球29个国 家的155个顶级画廊,Hauser & Wirth、Emmanuel Perrotin及James Cohan Gallery等顶尖国际画廊首登盛会的舞台,与经常参与博览会的著名画廊Gagosian Gallery、Lisson Gallery、White Cube及Scai the Bathhouse一起大放异彩。除此以外,博览会还举行了新的项目——由国际知名艺术家举办超过10场的个人艺术展,如:Marianne Boesky画廊的日本著名流行画家奈良美智(Nara Yoshitomo);分别来自Rokeby及Aando Fine Art画廊的以色列艺术家Gideon Rubin与Aya Ben Ron;澳洲Mori Gallery的代表Susan Norrie;代表The Modern Institute 的艺术家Jim Lambie,以及伦敦White Cube画廊的Damien Hirst等。当代中国艺术家刘野亦将在展会内举行个人艺术展,这位来自Sperone Westwater画廊的艺术家,在2010年4月苏富比拍卖会上,以245万美元的高价卖出其力作《Bright Road》,打破了自己的个人纪录。仅举办了三届的香港艺术博览会很快就成了人们“不得不参加的”全球艺术界的盛事。2010香港艺术博览会的会期虽然只 有4天,但它展示了前沿当代艺术,为各界来宾接续了交谊网络,并举办了相应的座谈讨论会,安排了一系列星光闪熠的精彩节目。值得说明的一点,就是在全城不 同地点进行的系列化别开生面的艺术活动,与香港艺术博览会一起成为了关注点,互相辉映,相得益彰。

据主办方披露,,博览会上达明·赫斯特(Damien Hirst)的作品《The Inescapable Truth》(2005),由白立方画廊以175万英镑卖出,张晓刚的作品《绿色长城:夫与妻》(2010)由佩斯北京画廊以100万美元卖出,而刘野的 作品《Composition with Bamboo and Grass》(2007-08)则由Sperone Westwater画廊以65万美元卖出。不仅如此,1/3的参展画廊参与了主办方发起的“新买家游踪”项目,针对新买家推出售价在5000美元之下的低 价位艺术品,使博览会的买气更旺。

总的看来,香港艺术博览会每一届都有显著进步。在展场陈列了16个特别项目,其中包括达明·赫斯特的作品展示,还组织刘野、村上隆、邱黯雄、曾 建华等艺术家亲临展览现场与观众互动,组织各路专家在“后室谈”中讨论美术馆、基金与艺术创作等热门话题,社交活动多了,与巴塞尔、迈阿密等顶级博览会有 合作关系。今年香港艺博会最大的变化是总体质量得到了提高。第一届时,没有大牌画廊。第二届虽然有很不错的画廊参与,但没有好的作品。而第三届,不仅参展 作品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还吸引了不少国外主要美术馆的馆长前来参观。同时,博览会也在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最值得关注的是得到了特区政府的肯定, 政务司司长唐英年等高层官员出席了开幕式,从另一个侧面确认了香港艺术博览会在香港日益重要的地位。

二、香港的吸引力

在国运的牵引与巨大消费能力的推动下,大中华圈的文化认同感进一步增强,在以亚洲艺术品市场整合能力增强为契机,逐步形成以香港为前沿、以北京为中心的世界艺术品市场新的增长极。

艺术博览会是艺术品市场中最重要的平台,而亚洲艺术博览会的高端市场由于近年来上海当代(SHContemporary)与香港的两个国际艺术 博览会的相继举办,进入了竞争白热化状态。今年香港艺术博览会层次与深度增加了,显示了香港的吸引力,作品水平比较整齐,人气比较足等等,这都是博览会质 量的一个标示。

香港的吸引力还表现在竞争力上,一是香港艺博会因其艺术品进出口免税的有利条件、自由开放的氛围、国际自由港的贸易环境、举办各种大型博览会的 经验和硬件设备以及优秀的服务业传统,有着内地艺博会无法比拟的优势。二是服务比较好,突出表现在对画廊的服务比较专业;三是运作比较国际化,这对吸引国 外的大画廊至关重要。四是组织有效。五是竞争刚刚开始,当下中国的博览会很多,但都还没有找到自己的路。中国博览会的竞争在短期内还不会有胜负,但这个马 拉松式的长跑,肯定有落伍的。香港艺博会将来能不能成为足以与巴塞尔抗衡的国际性博览会品牌,不仅仅只是时间问题,更重要的还是一个整合能力问题,尤其是 对内地资源的整合。

  香港艺博会虽然只举办了三届,但一直有一些欧美著名画廊参与,如高古轩(Gagosian)、白立方(White Cube)、Lisson 画廊及Scai the Bathhouse等,今年又吸引来多家重量级画廊首次参与,如Hauser & Wirth、Emmanuel Perrotin及James Cohan画廊。值得注意的是,香港艺博会不仅把目光瞄准那些大画廊,也推出了一个名为“艺术未来”的特别项目,邀请16家成立不到5周年的新画廊参加, 其中就包括上海的140sqm画廊。来自纽约并在上海设点的James Cohan画廊,他们每年参加欧洲的巴塞尔、美国的迈阿密与上海的“上海当代”等艺博会,这次是在观察了两年后首次参加香港艺博会。参展画廊发现,香港艺 博会给画廊带来了新的亚洲客户,他们趣味比较保守,更强调作品的观赏性,消费中低价位作品的能力比较强。相形之下,北京、上海、台北、东京、首尔等地的艺 博会区域性比较明显

三、一种新机制的渡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