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铅釉陶年代久远,由于土质、水浸、大气的长期氧化作用出现银釉,釉面凝结厚重,有金属般的蛤蜊光泽;汉代铅釉陶,是我国统一之后第一次文化高潮的产物,是我们漫漫历史长河中一枝绚丽多彩的艺术奇葩。
酱釉划花弦纹耳陶壶
汉代铅釉陶的造型端庄,线条简洁,把历代优美的生活用具结构表现出来,至纯天珠,尤其是汉代的旱楼水榭,浮雕狩猎纹罐等都做的敦实端庄,对人物、动物的生活状态都刻画的非常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考古价值。虽然是陪葬品,却是开始烧制琉璃器的先导,在我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晶莹明亮的釉层以及翠绿的釉色都是它独有的魅力。
凸雕龙凤纹彩绘陶壶
汉代铅釉陶首先发现于陕西关中地区汉武帝时期的墓葬中,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釉陶,至纯天珠,黄河流域及湘江、赣江以北地区的汉墓中均有铅釉陶出土。这些铅釉陶全系殉葬品,器型有鼎、盒、灶、作坊、楼阁、奁等。这些器物胎体呈砖红色或较砖红色略深,可能是由于氧化铁的含量较高。胎质疏松,有的含有杂质,加上烧结温度低,吸水性强,文玩,实用性较差,这就导致了汉代铅釉陶虽然发展普遍,但多数器物却用于陪葬。在这些陪葬的器物中,博山奁最为特殊,这种奁盖为博山形,间饰动物纹饰,有朱雀、龙、羊、虎等,奁身呈筒状,直口,三个兽足,奁身有虎、鹿、熊、朱雀、山峰、祥云等纹饰,两侧带有铺首衔环。这种器物造型与纹饰在汉代非常流行。两汉时期,道教主宰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人们渴望求仙得道,长生不老。博山在人们心目中象征着蓬莱岛上的仙山,鹤、虎、龙、朱雀等都是幻想中仙界的动物,以此来装饰器物,既表达出人们丰富的想像力,又具有浓厚的艺术性。
绿釉弦纹熊足陶仓
汉代铅釉陶初步划分为七大区域:两京地区(又可分为长安地区、郑洛地区、晋南一三门峡地区三个子区域)、北方长城沿线地区、泰山以北华北平原地区、泰山以南黄淮平原至长江干流以北地区、汉水流域、峡江-四川盆地西部地区、湘赣流域。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详细论述各个区域内铅釉陶的发展变化情况,重点分析主要铅釉陶器类的形制特征及变化规律,同时结合历史文献和相关研究,对其历史背景进行考察,尽可能地探讨各地铅釉陶地域特征的形成原因。在目前汉墓编年以及铅釉陶分期断代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汉代铅釉陶的发展分为三期:第一期,西汉中期,大致在西汉元帝以前的武昭宣时期,为铅釉陶的出现与初步发展阶段;第二期,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期,大致在西汉元帝至王莽东汉之际,为铅釉陶发展成熟阶段;第三期,东汉中晚期,为铅釉陶的继续发展阶段。通过考察铅釉陶的发展变化规律,发现铅釉陶在进入东汉以后发生了较大转变,在组合、形制、釉色等方面均与东汉以前有明显不同。在分区和分期的基础之上对两京地区铅釉陶的制作工艺、模印浮雕纹饰问题、釉色的区域性问题、复色釉和釉上釉彩问题、模仿问题、象征意义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汉代铅釉陶技术的发明,不仅为唐三彩的出现开辟了道路,也为釉上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