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精湛的笔洗鉴赏

笔洗,是文房中的用具,是用来盛水洗笔的器皿,以形制乖巧、种类繁多、雅致精美而广受青睐。传世的笔洗中,有很多是艺术珍品。各种笔洗不但造型丰富多彩,情趣盎然,而且工艺精湛,形象逼真,作为文案小品,不但实用,更可以怡情养性,陶冶情操。古用贝壳、玉石制作;宋代已有典雅的瓷笔洗问世;明代还用铜制作的小盂作笔洗,历代多以玉、陶等制作,较为丰富多彩。型多为扁圆形、青花瓷为多,上饰各种花纺图案,极富朴素、文雅和庄重感。 如仿官釉桃式洗,清雍正乾隆两朝仿宋代官釉器极为成功,釉质多样,莹润凝重厚。此洗呈现桃形,外壁塑贴带枝叶桃实,洗内有大开片,外底中心有3个芝麻大小的支钉痕,周围环以14个支钉痕。通体施粉青釉,釉面滋润,造型别致,工艺精细,是瓷洗中精美之作。虽无款识,但明显具有雍正仿官窑器的特征。 如仿哥釉叶式洗,清乾隆,清代雍正、乾隆时,景德镇仿宋代汝、官、哥、定、钧等名窑作品非常成功。哥窑器中的朱色、粉青、灰青釉等,无不仿制。造型多为葵口碗、琮式瓶以及笔筒、笔洗、笔架等工具。这件呈树叶形,釉色粉青、釉质莹润,通体釉面被粗且深、细而浅的两种纹线交织切割,俗称“金丝铁线”。外底有芝麻大小的支钉6 个,外底中心青料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双行6字方款。此器造型典雅,釉面纹片富韵律感。

五毒玉雕笔洗

民间所说的五毒是指蟾蜍、壁虎、蜈蚣、毒蛇、蝎子这五种动物。传说中,进入端午,天气逐渐炎热,端午节这天要驱五毒。俗谓“善正月,恶五月”。因五月气候温热,易生病毒瘟疫,故用天师符和钟馗像来镇宅、驱避“邪祟”。清人柴桑《燕京记》云:“(端午)前数日,肆间用黄纸盖朱印,绘天师、钟馗像,五毒之形,人购而粘门上,以逐祟恶。”从五月初一起,各家还将菖蒲、艾草插在门的两旁,一曰“蒲剑”,一曰“艾虎”,也为辟邪驱瘟。为辟邪,京城端午时,人们还纷纷买蒲鞋穿上过节。在端阳这一天,人们开展驱邪消毒的活动,如用艾叶烟熏、用雄黄水挥洒等,以消除蜈蚣、蝎子、蜘蛛等所谓“五毒”的害虫。节日期间,人们还要饮黄酒,在小孩头上用雄黄画一“王”字,有的还用雄黄涂小孩的耳鼻孔,说是夏日能避蜈蚣等毒虫钻到耳鼻孔中去,做到百毒不侵。

笔洗的形制以钵盂为其基本形,其他的还有长方洗、玉环洗等。笔洗的材质以陶瓷最为常见,有官、哥元洗,葵花洗,罄口圆肚洗,四卷荷叶洗,卷口帘段洗,缝环洗等。其中以粉青纹片朗者为贵,如,龙泉双鱼洗,菊花瓣洗、百折洗、定窑三箍元洗、梅花洗、绦环洗、方池洗耳恭听、柳斗元洗、圆口仪棱洗等。今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哥窑海棠式洗、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枢府釉印花洗都是国宝级的稀世珍品。此外,还有中间用作笔洗,边盘用作笔掭的。可见,笔洗的形制各异,或素或花,工巧拟古,文玩,虽在文房用具中不占有主导地位,但集一套不同性质的笔洗于书案前也蔚为奇观。

霁蓝釉蝴蝶型笔洗

直径:15厘米

清代中期竹雕松树纹笔洗。宽:11.7厘米

相关收藏故事:

旧时文人书斋案头的文房用具中,用来盛水洗笔的笔洗是不可或缺的器具之一。笔洗除了实用价值之外,因其雅致精巧、造型装饰各有千秋,深得追求优雅和精致生活情趣文人墨客的喜爱。笔洗的材质中,有本来就非常名贵的玉、玛瑙、珐琅、象牙和犀角等。这样的笔洗,当然身价不菲。便是最为常见、传世量最多的瓷笔洗,也不乏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所以笔洗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收藏家猎取的对象。 民国年间,北平琉璃厂雅文斋古玩铺掌柜肖书农,应邀去一家老宅门鉴定一件法花罐。鉴定之后,,从上房出来,他偶尔一回头,文玩,只见廊檐底下堆着一堆破破烂烂的瓶瓶罐罐。而且其中有一件海棠式笔洗。于是他笑问送他的王老太太,“这堆破烂卖不卖?”王老太太说:“反正都是些破烂东西,也没人给我收拾,你愿意要你弄走。”于是,肖书农出了宅院,找到一个收破烂的,把一堆瓶瓶罐罐都卖给了他,自己则留下那件海棠式笔洗。然后给老太太留下了5块大洋。肖书农回到雅文斋,把笔洗用肥皂水刷洗干净,仔细鉴定后,确认是北宋哥窑式笔洗,能卖到600块银元。肖书农偶尔一回头,拣了个大漏。

老收藏家陈重远的《古玩谈旧闻》中,有一个“翠镯换钧窑笔洗”的故事。说的是民国时期,北平一位老翰林娶了位年轻的姨太太,这位姨太太私自将老翰林珍藏的宋代钧窑笔洗拿去换了一只她心仪的翠镯。当老翰林得知小老婆用笔洗换了翠镯后,不由得火冒三丈,浑身颤抖,高声喊道:“你太混啦!那宋钧窑笔洗是光绪爷赏的,是我的传家宝。别说一只翠镯,百副翠镯也换不到!‘钧窑一具千重厦’,你哪里知道?!太混!太混了!”小老婆也不示弱,跳着脚儿还口:“光绪爷赏你宝,你怎么去洪宪皇帝哪儿去磕头、称臣效劳?!”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这句话像刀一样,戳在老翰林的心窝子上。“卖漏”让翰林一病不起,不久就命归西天。而换得这件笔洗的珠宝店主人,又与其他古玩商合伙,卖了1.4万元,买主又将它卖给美国古董商,得到了2.5万块银元,这些钱在1930年能购得京东平原上千亩好土地!

安徽藏家朱昌发,用6年时间诚心换取宫廷御用斗彩笔洗的故事,是古玩爱好者对珍品执著追求的典型。2000年,他听说肥西三河镇一名离休老干部家有个传世瓷器,他就慕名前去拜访了那位78岁的老人。老人家却斩钉截铁地说,“传世之宝”纯属谣传。朱昌发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和老人交上了朋友。他经常去拜访老人,诚心终于感动了老人,2004年老人终于让朱昌发看了斗彩笔洗。这件笔洗,口径33厘米,高8.5厘米,有凤凰登枝、迎客松、梅花、葵花等图案,色彩鲜艳、品相完美。后来老人摔伤住院,他跑前跑后照料,像儿女孝敬父母一样,到2006年,老人终于同意将自己的传家宝转让给他。古玩因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所以显得倍加精彩。而古玩收藏的故事,反映了人世间的善恶美丑,同样给人一种咀嚼橄榄、回味不尽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