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窑是中国白瓷的发祥地。中国古代最早的官窑之一。唐代邢窑白瓷远销海外。邢窑古代窑址位于今邢台市临城县与内丘县一带。邢瓷从瓷质上分成三个品种:粗白瓷、细白瓷和透影细白瓷。其中透影细白瓷工艺最为精良,弥足珍贵。唐后期,由于制瓷原料匮乏等原因,邢窑逐渐衰落,直至被定窑所取代。然邢窑白瓷对后代彩绘瓷器影响深远,其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
历史典籍对邢窑的记载是比较多的。唐人在《国史补》中写道:“中丘白瓷,端溪紫石,天下我无贵贱通用之。”陆羽在《荼经》里写道:“邢瓷、越瓷以十有二,击之如馨响。”谈到邢瓷釉时,陆羽说:“类雪、类银”。唐代大诗人皮日休写道:“邢客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形容其造型“圆似月魄随”,轻盈则如“轻如云魄起”。形容其色彩说“越瓷如玉,邢瓷如银;越瓷类冰,邢瓷类雪”。当时内邱县烧制瓷器规模,徐慎在《全唐诗》中称:“烘透内丘城”。在唐代文献《新唐诗》、《大典六典》、《乐府杂录》、《长庆集》中都有记载。其中段庆节《乐府杂录》中载唐大中初时乐师郭道源用“越瓯、邢瓯十二,旋加减水,以盘击之,其音妙于万方。”这段文字说明邢瓷的质量之高,击时有金石之音。陆羽说明邢瓷的地位时说“或以邢州处越州之上,殊为不然。”可见,陆羽拿邢窑比越窑,贵州文玩,邢窑也动摇了越瓷一统天下的地位。《阳敬壶录》中称:“品荼用瓯,白瓷为良”,素瓷传静夜,气满闲轩庭”也。
不久前,一件中国西汉时期的黄玉带钩,在伦敦佳士得的秋拍中出现,拍前估价为10万至15万英镑,而经过现场竞拍者激烈竞争,最终的成交价达到了82.525万英镑,创下了汉代玉器拍卖的最高纪录。香港正大国际艺术表示当今国内高古玉市场并不十分火热,存世量的稀少与赝品充斥使得高古玉价格难以归真,加上金融风暴的冲击,高古玉的国内市场价值大大低于其真正价值。当前情况下,收藏高古玉不失为一次绝好时机。
高古玉多为帝王皇家达官贵人用玉,从用料、制作工艺、文化气息上有着厚重深奥的内涵。除了欣赏古人的琢玉技艺、品味高古玉中神韵飞扬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外,把玩一块高古玉,就像品读着年代久远的历史的传奇,手中古玉演绎的人间故事隐约可观,古意融融,人玉灵通,把玩者的心境是不可以用语言表述的。价值不菲的高古玉,琢制技艺十分精湛,无论是浅浮雕、透雕,还是阴线刻画,均拙朴细精,实其中的“汉八刀”和双沟碾法(又称“游丝毛雕”)如今更是难以模仿。
高古玉器(汉代前)的取材,有的源于地方玉,有的来自新疆的和阗玉,大都取材于河床中的籽料或山流水料,这两种玉料因剥离矿床时间很久,在不同的外界环境下,其自身已形成了玉皮和沁色。但是古人制玉却认为皮和沁全是杂质而将其去掉只保留玉的精华部分、(商代的一些小动物留有玉皮及巧色) 高古玉器大部分都带有沁色。玉质的不同、地域不同、土壤的环境不同、埋藏的时间不同等因素造成玉的沁色也不同,有时一件玉器上会有几种沁色。分辨古玉的各种沁色可以断定古玉的真伪。我们如今看到真古玉的沁色都是成器后沁入的。 早在唐代,阿拉伯商人苏来曼在他所著的《东游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中国人能用陶土做成用品,里面装了酒,从外面能看到”。这种瓷器就是邢窑出产的透影白瓷。能烧制如此美瓷的邢窑何以在元代以后消逝千年不知所踪呢?让我们追随历史的轨迹,探寻邢瓷的前世今生。
邢瓷 春
邢瓷 福如东海
邢瓷 翰林罐争春
溯源
在中国的陶瓷历史上,从商周以降,一直是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正是邢窑的成功兴起,宣告了这种单一格局的结束,并由此开创陶瓷青白两大体系。
公元622年,内丘改隶邢州,邢窑由此得名。但邢窑白瓷的烧制并不始于此时,而是开始于此前的隋朝。强盛的唐朝为邢窑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在继承的基础上,历经改革和创新,邢窑发展成为唐代著名的制瓷窑场。
唐开元时,邢窑和越窑一青一白并驾齐驱。陆羽《茶经》说,“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至纯天珠,越瓷类冰,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
唐《地理志》说,“邢州巨鹿郡土质瓷器,越州会稽郡土质瓷器。”诗人皮日休诗说,“邢客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园似月魂落,轻如云魄起。”
到天宝年间,邢瓷已作为地方贡品,大量运往彼时的京城长安。唐李肇的《国史补》说,“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据介绍,唐代邢瓷精品的主要特征是“白如雪”,器形主要有平底碗、玉璧底碗、执壶、杯、瓶等。唐代邢窑还烧制青釉器、黑釉器和褐黄釉器等。
唐人著作的《乐府杂录》里,还讲述了可以印证邢瓷质佳的故事,说当时音乐家郭道源“以箸击之,其音妙于方响也”。
中唐后期,邢瓷已远销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埃及和日本等国家,此时,邢瓷达到颠峰。
晚唐,邢瓷细白瓷日渐式微,造型单调、朴素、保守的特点也日渐明显。延及北宋,邢瓷在世已默默无闻,取而代之的是定窑。在随后的千年之间,邢瓷湮没于历史的千山万壑,成古,成谜。
破谜
唐代邢窑遗址在哪里?这成了近代古陶瓷史学研究的“斯芬克斯”之谜。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陆续有陶瓷考古界的权威和史学界专家到河北内丘实地考察, 虽有史书记载,然而言之凿凿的邢窑遗址,始终未被发现,确认。
未获得可靠的实物标本,邢瓷的造型、胎质、釉色以及烧成等生产技术和工艺特点,就得不到准确解答,相应的鉴定和研究更无法展开。
让许多行外人想不到,也让许多行内人耿耿于怀的是,破解这个课题之谜,文物考古部门没有夺得头筹,倒让河北临城组建的一个邢瓷研制小组抢了先。
“1980年以前,我们对有关史书记载的邢窑与邢瓷,仍一无所获。”张志忠说,当时许多人把寻获邢瓷实物的目光放在了内邱,谁都没有想到邢瓷会出现在临城。
邢瓷 睡莲
邢瓷 鼓钉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