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

重庆发现数十处宋代民窑

字号+ 作者:爱文玩 来源:网络整理 2018-12-29 09:19 我要评论( )

涂山窑因宋代士大夫斗茶之风兴起 6月10日上午,记者沿着山路来走进涂山窑小湾遗址。一早大雨,山间泥道湿透,踩上去湿滑黏润。土质呈明亮土黄色,伸手一捻,指尖全是金黄。 这就是瓷土。 据重庆市文物考古所研究员林必忠介绍,这些泥土,是涂山窑在如今南

涂山窑因宋代士大夫“斗茶”之风兴起

6月10日上午,记者沿着山路来走进涂山窑小湾遗址。一早大雨,山间泥道湿透,踩上去湿滑黏润。土质呈明亮土黄色,伸手一捻,指尖全是金黄。

重庆发现数十处宋代民窑

重庆发现数十处宋代民窑

“这就是瓷土。” 据重庆市文物考古所研究员林必忠介绍,这些泥土,是涂山窑在如今南岸区黄桷垭一带兴起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较为丰富的表层煤炭资源,古川黔道及龙门浩、海棠溪码头“撑腰”及水资源丰富等因素,促成了涂山窑的形成。

而进一步造就涂山窑的,恐怕是市场。北宋晚期清兵南侵,大批窑工南下逃命,当时最为先进的制陶技术因此进入重庆。即使身处战乱之中,风靡于士大夫阶层的“斗茶”之风也未曾衰落。“斗茶,需观察沸水冲泡茶饼所形成水沫的颜色。通常水沫是白色的,这就需要瓷器是黑色才看的清楚。” 林必忠介绍,发掘出的涂山窑以黑釉瓷为主,而这与斗茶所需的“盏色贵在青黑”符合。黑釉瓷的广大市场,促进了涂山窑的兴盛。

中国人领着美国人发现了“建窑”?

林必忠坦言,从如今的审美来看,涂山窑称不上好看。即使拥有形态各异的纹样,涂山窑因含铁量大、胚质内草木灰比重偏高,使得瓷器内部孔洞频密、质地粗糙,成年人手掌大小的一块碗底瓷片,竟不如如今一个小碗重。

据记载,上世纪30年代末,曾任华西大学(前四川大学)博物馆馆长的葛维汉在一位中国朋友的带领下,第一个发现如今的涂山窑小湾遗址。因采集到的黑釉、红釉瓷器及瓷片,葛维汉将此地断定为福建“建窑”窑系遗址。

林必忠介绍,1982年,涂山湖一带开发,重庆市博物馆对这一“建窑”窑系古窑址进行首次科学试掘,并发现了包括涂山湖在内的4处完好窑址。以首处发掘地,涂山窑得名。

曾在窑洞烟囱里挖出金银器

历经多次考古发掘,绵延分布在南岸区南山与涂山间十几公里的12处瓷窑遗址被相继发现。发掘出的涂山窑有碗、盘、盏、壶、罐、瓶、钵、杯等十数种不同器形,以当时工艺而言,出现在涂山窑上的兔毫、玳瑁、油滴、鹧鸪斑纹、菊花纹甚至耀变纹样等,是相当高超的制瓷技艺,,被日本视为“神技”。

其后的开采过程中,据参与发掘工作的黄笑芸在《重庆南岸文史资料》第三辑中回忆,涂山湖畔一窑基发掘时,工作人员在窑基烟囱侧面,发现了埋藏的金首6件、银盘7只,上刻有龙纹,经市博物馆考古工作者坚定为宋时物品,并判定为窑主之物。

黄笑芸推断,元兵攻下重庆市,窑主仓皇之中将宝贝藏在了烟囱之中,仓皇逃走。时过境迁,白瓷、青花瓷等逐渐抢占元朝市场,涂山窑走向没落,这些窑址也在无人问津。

千年之后,涂山窑和窑内尚存的瓷器,因现代考古发掘,与这些窑主无缘再见的金银器再现于世人眼前。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在这里发现了已知最早的测日影天文观测系统

    在这里发现了已知最早的测日影天文观测系统

    2019-01-01 22:59

  • 广州黄埔沙岭发现春秋时期越人墓地

    广州黄埔沙岭发现春秋时期越人墓地

    2019-01-01 22:58

  • 一次性发现这么多古代货币

    一次性发现这么多古代货币

    2019-01-01 22:49

  • 江西寻乌发现汉代古墓 于明清时被盗

    江西寻乌发现汉代古墓 于明清时被盗

    2019-01-01 22:46

网友点评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