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

形成梯级供水系统;排水系统由石砌排水沟构成

字号+ 作者:爱文玩 来源:网络整理贵州文玩 2019-01-07 06:22 我要评论( )

白帝城遗址位于重庆市奉节县新县城以东10公里瞿塘峡西口的长江北岸,包含白帝山、鸡公山、马岭为主范围内的两汉至宋明时期历代城址,曾为东汉巴东郡治、唐夔州州治、宋夔州路治所在地。南宋白帝城是历代城址中保存最好的,是重庆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

白帝遗址位于重庆奉节县新县城以东10公里瞿塘峡西口的长江北岸,包含白帝山、鸡公山、马岭为主范围内的两汉至宋明时期历代城址,曾为东汉巴东郡治、唐夔州州治、宋夔州路治所在地。南宋白帝城是历代城址中保存最好的,是重庆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宋蒙(元)战争山城遗址之一。据文献记载,南宋白帝城建于淳祐二年(1242),至元十五年(1278)降元后废弃,是宋蒙西线战场的最后一道屏障。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白帝城遗址先后开展了多次考古工作;1998年至今重庆文化遗产研究院围绕白帝城范围内开展山城防御体系的考古工作历经多年调查勘探发掘基本厘清了南宋白帝城的文化面貌。

按照三峡后续文物保护工作的要求,三峡地区重要遗址的文物保护工作必须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进一步推动文物保护与展示利用规划的编制,从考古学的角度深化西南宋蒙(元)战争山城防御体系的研究,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7年2~9月,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白帝城遗址开展了历时7个月的田野考古工作,共完成调查面积约5平方公里,勘探面积25000平方米,发掘面积3090平方米,清理遗迹20处,出土器物标本434件(套)。一方面通过调查、勘探、发掘相结合,在既有成果的基础上,对整个遗址及周边地区展开全面调查,对前期各次考古工作的成果使用RTK、多旋翼无人进行航拍和测绘,形成1:500地形图、三维模型、正射影像、遗迹测绘等丰富的数据资料;另一方面重点突破、多点解剖,选择以“子阳城”遗址为突破口予以重点揭露,同时以探沟法对城内各高台进行解剖式发掘,力图了解城内建筑布局和水网系统。在发掘中注重多学科手段介入全面提取木炭、骨骼等各类样品,以科技手段细化各时期建筑的筑弃年代。

主要遗迹

此次清理的遗迹以城防设施为主,包括城墙6段、城门2座、房址2处、墩台1处、兵器埋藏坑1处、排水沟4条、道路2条、护坡墙体2段。

城墙白帝城遗址城墙围合长度近7000米,现有南宋城墙约3900米。为了解城垣结构,我们对樊家台、堰塘坪及皇殿台等6段城墙进行了发掘,均为夯土甃石结构。以樊家台城墙为例,系樊家台内城垣东南段,墙体截面呈梯形,外墙较陡直(坡度约80°),以泥灰岩长方形石块错缝叠砌而成;内墙相对低矮,以不规则的石块石灰勾缝砌筑。城墙顶部呈内低外高两级平台状,贵州文玩,高差约0.15米,每级平台各成一条通道。发掘揭露出的城墙长31.3米,顶部宽5.5、底部宽6.5~6.8米,内墙残高0.7、外墙残高4.4米。城墙顶面南北侧相距约12.4米处各发现一处房屋建筑基址,均面阔一间,原始建筑面被破坏,周围塌落有大量瓦砾,结合附近礌石的分布,推测此类建筑可能为战棚类设施。

城门2座,均为单门洞石构城门,分别位于皇殿台东南部和西南部。其中,以位于皇殿台西南部的2号城门保存较好,为皇殿台瓮城门。瓮城接于皇殿台西部,由北、南、西三面墙体围合而成,平面近长方形。主城门位于皇殿台西南角(未发掘),瓮城门辟于瓮城西北角。瓮城城门座东北朝西南,方向245°,门道平面呈“凸”字形,面阔1.5~2.9、进深5.6、残高1.6米,内、外门道因顶部坍塌而形制不明。外门道后端设有门槛石,内门道前端侧壁对称设置有近方形栓眼一对,底部铺有附带圆形门臼的门砧石两方。门道底部用石板砌筑有“T”形排水暗沟构成城门排水系统,其上铺设石板作为道路面。门外道路沿城墙两侧通行,均设置阶梯踏道供上下,踏道已毁。瓮城废弃堆积内发现大量模印“桑閤门宅谨施”的瓦片,从出土位置与分布来看可能与瓮城城门有关。

墩台1处,位于中间台与寨子之间的山坳东部。叠压于Ⅱ区T8⑧下。系城墙附属防御设施,夯土甃石结构,两侧与城墙外墙相互咬合,于前端形成一个面阔6.6、外凸于城墙约1米的平台,周围墙体用长方形石块错缝砌筑,石灰勾缝,内部用泥土、石块夯实而成。台体顶部破坏严重,现平面基本与两侧城墙夯土持平,残存有部分瓦砾堆积及铁箭镞、礌石类兵器。

兵器埋藏坑1处(H1),位于樊家台东南部,紧邻城墙。叠压于Ⅰ区T9⑥下。方向10°。平面近长方形,长2.72~2.76、宽2.4、残深0.30~0.95米。西部开凿于山体基岩上,周壁用长方形石块错缝叠砌而成,石灰勾缝,壁面较直,底部不规整。坑内堆积可分2层,上层为人为填塞的大量黄色石块,分布密集且较平实,其下为大量兵器遗存及少量瓷器,包括铁箭镞69件、铁雷15件、铁矛1件、铁兵器构件2件、铁钉3件、铜弩机1件、白釉瓷碗1件、粗瓷罐1件;下层为青灰色淤积土,含少量瓦片。坑内共存的铁箭镞均为重庆地区南宋山城遗址中的常见器型,出土的瓷碗为景德镇窑宋末元初产品。根据坑内出土的5件木炭和1件动物骨骼在美国佛罗里达贝塔(BETA)分析实验室的碳十四测年结果,出土木炭、骨骼的常规碳十四测定年代为800±30BP、830±30BP、850±30BP,校正后日历年龄为公元1184~1275、1160~1264、1152~1260年,相当于南宋中晚期,其最晚时代与文献所载白帝城于1278年降元并拆毁这一时间节点较为接近。结合地层关系、共存器物、碳十四测年及时代背景分析,推测该坑应为夔州守军投降前掩埋,其废弃年代当在1278年及以前。

出土遗物

出土遗物标本434件,种类有陶、瓷、铜、铁、石、骨器等。遗物时代包含汉至六朝唐代、南宋、明、清各个时期,尤以南宋时期的各类兵器较为丰富,包括铁雷、铁箭镞、铁矛、铁镦、铁兵器构件、铜弩机、礌石等。铁雷共发现16件,可分为球形和橄榄形两类,每件均由盛药罐和填药口两部分组成。球形雷填药口为浅圆饼状,通高10~14、腹径10~14厘米,重量一般为2.2~4.4千克;橄榄形雷填药口呈高覆斗状,通高12~14、腹径11~12厘米,重量一般在2~2.5千克。箭镞141件,包括铁箭镞135件、铜箭镞6件,铁箭镞包含凿形镞、柳叶形镞等不同类型,箭镞形体多数较大,长度一般在14~20厘米左右,应与大型守城弩配套使用。其它兵器还有大量礌石,文玩,少量铁蒺藜、铁矛、铜弩机等。

建筑材料有陶筒瓦、板瓦、瓦当、滴水及铁钉等。日常生活用具瓷器以黑、白釉瓷为主,少量青花瓷,器型主要有碗、盏、罐、盆、瓮等,共计80余件钱币类型较多,有减轮五铢、直百五铢、开元通宝、熙宁重宝、元丰通宝、圣宋元宝、绍熙通宝、淳祐通宝、崇祯通宝、乾隆通宝、道光通宝、同治通宝等。此外,还出土少量铜饰件、铜铃铛等。

主要收获

白帝城为南宋政权西线抵御蒙(元)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控荆楚,西扼巴蜀,被誉为“弊吴之根本”,地位非常重要。通过此次考古工作,在既有成果基础上,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突破: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庙嘴墓地以巴文化为主

    庙嘴墓地以巴文化为主

    2019-01-07 03:32

  • 2004年至今他一直主持位于重庆合川区的钓鱼城考古工作

    2004年至今他一直主持位于重庆合川区的钓鱼城考古工作

    2019-01-06 16:05

  • 大足石刻已进入高速风化期

    大足石刻已进入高速风化期

    2019-01-06 10:27

  • 文物保护部门还将对该古墓作进一步的勘探和抢救性挖掘清理

    文物保护部门还将对该古墓作进一步的勘探和抢救性挖掘清理

    2019-01-06 07:07

网友点评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