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高唐观遗址发现西周至明清多时期文化遗存

高唐观遗址

近日,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专家完成了对巫山高唐观遗址阶段性考古发掘。近半年时间的考古发掘,共完成发掘面积3420平方米,发现了西周至明清等多个时期文化遗存,大大丰富了高唐观遗址的文化内涵。这是记者昨日巫山县文物管理所获得的消息。

据了解,高唐观遗址位于巫山县西北部的巫峡镇高唐村三组,长江北岸高丘山的耒鹤峰上。《巫山县志》等文献记载,其始建于战国,是长江三峡中最古老的名刹之一,具有2000余年悠久历史,因为战国时期宋玉的《高唐赋》而得名。

今年2月,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启动了对高唐观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截至7月30日,已完成发掘面积3420平方米,先后清理灰坑32个、灰沟4条、池2座、墓葬77座、房址7座,时代分属西周、战国、西汉、东汉至南朝、唐宋和明清等多个时期。战国时期墓葬12座,均为长宽比较大的竖穴窄土坑墓,出土遗物以陶鬲、盆、豆、罐组合为典型,文玩,另有少量楚式青铜剑、铜镞等兵器。两汉至南朝时期墓葬48座,形制以土坑墓为主,共发现43座,均为宽坑竖穴,出土遗物以陶制釜甑灶组合、罐、仓、钵、盖豆、鼎为主,另有少量青铜鍪、鼎、勺、印章、带钩、蒜头壶、钱币和铁刀等遗物。

其他形制的墓葬各发现1座,其中土坑石板墓1座,随葬品遗物以陶罐、仓为主,另有少量陶灶和“大泉五十”钱币;砖室墓1座,因被盗严重未见随葬品出土;土洞砖室、土洞石室、土洞砖石混筑墓各1座,时代相近,出土遗物以釉陶锺、盆、博山炉盖等釉陶器为主。

巫山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张潜告诉记者,此次考古发掘工作发现了西周至明清等多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大大丰富了高唐观遗址的文化内涵。在原生西周地层堆积中,可见有土著文化与楚文化遗存共存的现象,文玩显示出楚文化在巫山地区的早期渗透;战国时期墓葬随葬品组合有鬲、盆、豆、罐和鼎、敦、壶、豆这样典型的楚式风格随葬品及典型的有格楚式剑等,体现了楚文化在这一时期已居于主导地位。西汉墓葬仅个别有打破关系,在当时应是一处有规划的墓地,墓葬填土均取土自西周文化层,基本不夹杂生土,推测为有意识地取土回填墓穴。同时,寺观建筑基址格局清晰,是复原明清时期寺观的重要实物基础,僧人墓葬是一项突破性的发现,对认识同时期僧人墓葬的选址、布局及丧葬行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张潜称,为确保对遗址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先后邀请了俄罗斯、韩国、同济大学等国内外考古、文物保护专家学者开展现场调研贵州文玩,进一步推进遗址整体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