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

广州西北郊现千年尸骨

字号+ 作者:爱文玩 来源:网络整理贵州文玩 2019-02-15 10:27 我要评论( )

昨日,记者广州从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在对西湾路154号工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工作时,发掘出一座宋代小型土坑墓,其中,墓主人头骨及部分四肢保存状况较好,这在广州地区的考古发掘中相当少见。 已挖出墓葬近100座 西湾路154号工地为原广州铸管厂,面积有10

昨日,记者广州从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在对西湾路154号工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工作时,发掘出一座宋代小型土坑墓,其中,墓主人头骨及部分四肢保存状况较好,这在广州地区的考古发掘中相当少见。

已挖出墓葬近100座

西湾路154号工地为原广州铸管厂,面积有10余万平方米。据考古人员介绍,此地是古时广州非常重要的墓葬区,考古所是在去年1月开始对旧广州铸管厂进行抢救性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的,文玩至今一年有余,目前共勘探出墓葬100多座,贵州文玩,已清理出西汉南越国、南朝、唐宋明清等墓葬近100座,出土随葬品千件

其中,从墓葬形制及随葬器物判断,发掘出一座宋代的小型土坑墓,并发现其中墓主头骨及部分四肢保存状况仍然较好。

记者看到,这座小型土坑墓长约2米,宽约50厘米,残深不足20厘米。木棺已朽不存,仅留铁棺钉,且均已锈蚀成黄色。墓主人仰身直肢葬于棺内,头骨和四肢均已被清理出来,现场工作人员正在做出土前的准备性工作。

随葬品屈指可数

从坟墓被掘开的那一刻起,随葬品历来是关注的热点,但是此墓的随葬品却是“寥寥无几”:只有一面铜镜及四枚铜钱随葬。铜镜约有碗口大小,锈蚀比较严重。对此,易西兵指出,该墓之所以随葬品少,与宋时墓葬的风俗有一定的关系,宋时墓葬陪葬品均较前代少。但是陪葬品少并不能断定墓主身份低微,他说,“凡是保有墓葬的墓主,一般来说,都是具有一定身份的”。

据考古所研究室室员陈博宇介绍,由于墓主的骨盆已经腐朽,只能初步推断墓主为女性,身高约为1.6米,年龄则需进一步分析。他告诉记者,新出土骨架受到太阳晒会干裂,且该墓主骨架比较松软,当前最紧要的是将骨架移至专门的实验室,进行加固、复原等,而通过对骨架的检测,“不仅可以得出墓主的存活时间及死因,还可从这一样本中研究宋时先民的体质特征,如生活条件、平均寿命等”。

20多座西汉六朝墓见天日

此外,易西兵还透露,春节前后,考古所人员还发掘出一批西汉六朝墓,也有南越王时期的,共20多座,且出土的随葬品均较为精美。

据易西兵介绍,此次发掘的墓葬不仅保存完整,且形制多样。他指出,这批墓葬中,既有南粤地方特色,也有中原汉文化的特色。如铺石子墓是典型的南粤土著埋葬方式,而将随葬品放置在墓室上方的方式很特别,目前,这种埋葬方式也比较鲜见,因此,属于何地的葬俗还需进一步研究。

为何保存这么好?铺木炭防腐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文玩,960年~1279年是两宋时期,距今约有千年,墓主尸骨为何能保存到如此程度?

对此,考古所专家易西兵介绍说,在高温多雨、土壤偏酸性的华南地区,“这种情况是是极为少见的,近年来也就出土了这么一具”。据他分析,尸骨保存较好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该墓地势较高,可能较少受到雨水的浸泡及腐蚀,另外,该墓在棺底铺有一层木炭,“有一定的防腐效果”。

此外,他还指出,由于唐以后佛教盛行,火葬流行,广州地区以往发掘的宋墓并不多,此次发掘的宋墓,对于研究宋代广州地区葬俗具有重要意义。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一条光滑平整的石板桥呈对角线东南走向

    一条光滑平整的石板桥呈对角线东南走向

    2019-02-15 10:22

  • 关于石窟的保护修缮方案已申报国家文物局

    关于石窟的保护修缮方案已申报国家文物局

    2019-02-15 08:32

  • 法国沙托丹博物馆馆长索菲布吕尼奥表示

    法国沙托丹博物馆馆长索菲布吕尼奥表示

    2019-02-15 06:52

  • 福建千年古寺修葺一新

    福建千年古寺修葺一新

    2019-02-15 06:39

网友点评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