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永陵出土的玉大带,为国宝级文物。它是迄今所知唐、五代时期唯一一件完整的、能确定为帝王本人使用过的成套玉带。其玉质洁白莹澈,雕工精美,由和田玉的上品制成。根据玉带上的铭文可知,这条玉大带的问世,跟一场惨烈的宫廷斗争和一次后宫大火,密切相关。
被烈火焚烧的宝玉
1943年,在成都永陵内,出土了一件珍贵文物玉大带。
这件玉大带,是迄今所知唐、五代时期唯一一件完整的、能确定为帝王本人使用过的成套玉带,为国宝级文物。它由七方銙、一方铊尾、两节革带和一对银扣组成。出土时革带已朽坏,仅余漆痕,铊尾与银扣保存完好。铊尾全长19.5厘米,宽6.9厘米,厚约9厘米,銙的厚薄与铊尾相同,长8.2厘米,宽7.4 厘米。玉銙及铊尾上均雕刻着中国古代皇室专用的龙纹装饰浮雕盘龙图案。龙的头部有鹿形双叉角,上嘴唇上翘呈梳状,腿部关节处有毛,爪为三趾,尾呈蛇形,这些特点均具有唐代龙纹的共同雕琢特征。玉雕盘龙昂首奋爪,姿态各异,既矫健有力,又精致细腻,达到力与美的完美统一,是难得的玉雕精品。
玉大带是由男子服装上的革带演变而来,带的多少、质料的好坏是古时区别官阶品级的一种重要标志。大概自五代以后,不再以銙之多寡区别品位高下,而仅以銙之质料来加以区别。如《宋史·舆服志》所言革带之事甚详,但都只是记载銙的质料,而不记述銙数的多少,贵州文玩,即为明证。
永陵出土的这条玉大带玉质洁白莹澈,色泽温柔光润,经专家鉴定为新疆和田玉中的上品。这条玉大带还藴藏着一段颇为传奇的经历,在铊尾背后的铭文中,就清楚地记载着这段非同寻常的故事。
铭文原文为:“永平五年乙亥孟冬下旬之七日,荧惑次尾宿。尾主后宫,是夜火作,翌日于烈焰中得所宝玉一团。工人皆曰:‘此经大火,不堪矣!’上曰: ‘天生神物,至纯天珠,又安能损乎!’遂命玉工解之。其温润洁白异常,虽良工目所未睹。制成大带,其方阔二寸,獭尾六寸有五分。夫火炎昆岗,玉石俱焚,向非圣德所感,则何以臻此焉!谨记。”
这则铭文的大意是说:前蜀永平五年(915)10月27日,灾星荧惑星运行到二十八星宿中的尾宿,预示着后宫将要发生灾祸。当天深夜,王建后宫中突然燃起了熊熊大火,无数珍宝在大火中悉数化为灰烬。第二天,在灰烬中发现独有一团宝玉得以保存。常言道:“火炎昆岗,玉石俱焚”,玉最怕的就是火烧,因此工匠们都认定这块经过大火焚烧的玉石已毫无用处。然而王建却不这样看,他说:此乃天生神物,大火又怎能损坏它呢!命玉工解治,结果发现这块玉石异常洁白温润,连见多识广、技术优良的玉工也从未见过如此好玉,于是制成了王建所佩戴的玉大带。
这条玉带蕴藏深意
王建为什么要将这次火灾的经过铭刻在玉带上呢?铭文上有清楚的表述:“向非圣德所感,则何以臻此焉!谨记。”目的非常明确,就是歌颂自己的“圣德”,表明自己的统治地位乃上天神授,不可动摇。这虽然是封建帝王借助天人感应、阴阳五行谶纬之说迷惑人的惯用伎俩,但了解了王建晚年前蜀宫廷中连续发生的一系列足以动摇其统治基础的事件,您就会明白王建制作这条玉大带的深意。
两年前,也就是永平三年(913)七月,王建的儿子、太子元膺与王建宠臣唐道袭因权力争斗发生激烈冲突,双方动用了军队,在宫廷中展开一场激战。王建立即发兵镇压,至纯天珠,元膺与道袭均死于战乱中。元膺死后,围绕册立太子,皇宫中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争斗。三个月后,在宠妃徐氏姐妹及受徐氏姐妹收买的宰相张格、宦官唐文扆的蒙蔽下,王建册立幼子王衍为太子。
这场世人皆知的宫廷军事斗争平息两年后,后宫中又突然燃起了莫名大火,烧毁了王建用以储存奇珍异宝的百尺楼。在笃信天人感应的古代,这一切似乎都显示了上天对统治者的惩罚,定会在朝野上下引起轩然大波,动摇人们对统治者的信任基础。“多智诈”的王建深谙此种心理,为堵世人汹汹之口,消除人们对朝廷的信任危机,于是利用这条玉带自编自演了一场天授皇权的把戏,以稳固自己的统治。这条玉带也因此拥有一段非同寻常的传奇经历。
《资治通鉴》记载蜀宫火灾发生的日期为11月3日,与玉大带铭文所载的10月27日不同。然而玉大带上的铭文为当时亲历火灾的玉工所刻,必然更为准确,足以纠正史书之谬。同时,由于这则铭文准确记载了玉及铊尾的尺寸,因此,它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度量制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