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民党大员墓葬石器有皇家气度
在南京风景名胜区钟山灵谷寺后边的半山坡上,有一座风景优美、气度恢宏的墓地,这里鸟语花香、碧草如茵,但墓地前的石器更为引人注目:石牌坊、华表、经幢、花坛、花缸、祭台、石狮、石马等,均为汉白玉石雕制而成,工艺精美,气势雄伟,颇有皇家风范。此即为谭延闿墓。曾任国民党行政院长的谭延闿1930年辞世于南京,被蒋介石以国葬礼葬于此,成为此地的一个景点。
在很长时间里,人们都认为这些墓地石器大多来自清代大臣肃顺的墓道,系历史文物再利用,且具有某种顺应历史潮流的象征意义。因为出生于湖南茶陵的谭延闿虽中过进士,曾为清末翰林,担任过光绪和宣统年间的湖南省咨议会议长,但他却拥护孙中山,加入以反清革命为主旨的同盟会。辛亥革命后他当上湖南都督、省长,上世纪20年代,谭延闿又成为以孙中山为首的广东革命政府的中坚人物。1926年底,他一度任武汉国民政府主席,1927年夏“宁汉合流”后,谭延闿与南京的蒋介石合作,将主席位让给了资历远在他之下的蒋介石,改任行政院长。
直到近年,国内外很多人仍然相信,谭墓前那些石器来自于北京昌平的肃顺墓。
1983年,香港导演李翰祥拍摄的历史片《垂帘听政》热播后,人们对项堃饰演的清朝大臣“肃顺”印象深刻,关于肃顺的话题成为热点。当时南京好几家报纸先后有文章提及,南京谭延闿墓前石器来自肃顺墓道。最具代表性的,是1987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故土旅情》(作者石三友,实为南京13位文史作者在香港《文汇报》发同题文章时的集体化名,后结集出版)一书,其中一篇文章标题为《肃顺与谭墓》。
2月25日,中国社科院在北京发布了2010年《法治蓝皮书》,其中专门谈到海外流失的国家文物的追索问题。其实,除了流失海外,圆明园文物也因种种原因散落在国内各处。2008年7月,南京一些文史专家在查阅民国时期档案时无意中发现,曾任国民党行政院长的谭延闿(1880~1930)墓道中的石器,正是散落在国内的圆明园文物之一。这一发现,将民间流传甚广的“谭墓石器来自清朝大臣肃顺墓”的说法,画上了句号。
2.传说肃顺后人典卖祖宗文物
据该文章介绍,肃顺是清朝郑亲王乌尔恭阿之子,为人强悍,机敏善断。清咸丰年间,肃顺迎合上旨,与载垣、端华等形成清廷核心人物,是当年满州亲贵中较有政治识见的人物,他看出朝廷倚仗的八旗兵和庞大臃肿、号称百万之众的绿营兵,在道光年间鸦片战争以后军势日衰,战力大不如前,便有意提拔汉族官员,以对抗声势浩大的太平军。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作为顾命八大臣之首的肃顺,同西太后进行权力斗争,结果败在这个女人手里,史称“祺祥政变”。曾国藩的学生、心腹幕僚薛福成,,在其所著《庸庵笔记》中,曾说肃顺被行刑队绑到菜市口刑场临死前,还是对西太后骂不绝口,“殊无丝毫畏惧”。这与电影《垂帘听政》中的描写不同,电影中的肃顺引颈受刑前,只是一味高声怒骂站在西太后一边的恭亲王奕 “鬼子老六,你不得好死……”,那血腥的悲剧一幕,已在史页中定格。
肃顺虽然被斩,但按清室旧制,仍按亲王礼节安葬,其墓地就在北京昌平东北山区的仙人洞附近,建筑也很考究,墓前石器甚多,一如别的亲王墓。
根据北京旧时民间传说,肃顺死后,家道很快衰败,到了民国年间,已改姓金,靠典卖衣物古玩珍本书籍等度日。1930年秋冬间,贵州文玩,南京在营建谭墓,急需石器,但一时难以请到手艺高明的石匠。于是经办人通过北京琉璃厂古董商胡某,与肃顺后人金毓芝等商量,文玩,以2000元大洋买下了肃顺墓前的部分石器。据说这个姓胡的古董商为从中捞一把,居然雇人把肃顺墓前的石器统统挖掘出来,一部分满足谭墓的需要,其余则准备卖给他熟识的加拿大商人克罗宁,想发上一笔洋财,该加拿大商人专门在北京搜罗倒腾中国古董。这件事被当时的北平古物保管委员会委员张继所悉,他大发雷霆,下令全部扣押胡某的石器,装车南运,以古物保管委员会的名义捐献给谭墓。
3.专家:肃顺墓遗留石器与谭墓不同
以上说法流传甚广,但早在上世纪30年代中期,国内文史界和建筑界就有一些人对此说法提出质疑,如黄浚(福建人,曾任国民政府行政院机要秘书,抗战初因通敌被蒋介石下令处决)曾在他的《故都忆旧》一文中说道:“谭院长墓道前经幢、花缸等石器,质地洁白,镂刻细致,其牡丹、芍药、蝙蝠等花纹,与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后期橄榄枝叶、小天使安琪儿等图案花纹交相并列,疑乃故都被英法联军焚毁之圆明园旧物,而非肃顺墓前之物……”南京古建筑专家刘敦桢(湘军大将刘长佑之曾孙,清两江总督刘坤一曾堂侄孙,上世纪50年代为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建筑系主任,中科院学部委员,1968年死于文革浩劫),早年曾三度亲到谭墓查勘,也认为那些石器极可能来自北京劫后的圆明园。他还指出,1935年秋,他应北平市政当局之邀赴北平访问,曾由宋哲元(抗日名将)首席幕僚萧振赢和建筑学家梁思成等人陪同,前往昌平明十三陵考察,顺道也去看了肃顺墓,发现那儿荒草萋萋,古树昏鸦,一片破败,但祭台、经幢及部分石兽尚存,质地多为产自燕山居庸关下一带的青石,并非汉白玉石。刘敦桢据此认为,南京、上海等地民间广为流传的肃顺墓石器装饰了民国元勋谭延闿墓的说法,是不太可信的。
1987 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故土旅情》一书中,《肃顺与谭墓》一文中的说法,也让人感到有些说不通。比方说,肃顺后人纵是家境败落,也不至于把老祖宗墓前的石祭台都卖了,不然每年清明上坟时如何祭拜呢?更何况自宣统年间西太后归天后,为“罪臣”肃顺说话鸣不平的文章屡见于北京、天津等地报端或野史笔记,肃顺被一些人誉之为“同治中兴曾、左、胡、沈诸名臣之发现者”、“‘祺祥政变’中一个不应被遗忘的悲情人物”,就连张之洞、李鸿章等权臣,也曾出于同情与平衡内心需要,而接济过肃顺后人。
但不论怎么说,长时期里,南京谭墓前石器究竟出自肃顺墓道还是北京圆明园,并无定论。
4. 绝版书揭秘:谭墓石器“为圆明园遗物”
岁月沧桑,转眼进入21世纪。2008年7月,南京一些文史专家在查阅民国时期首都建设历史档案时,无意中发现了傅焕光所著《总理陵园小志》,此书是记载孙中山先生陵园建设的资料性文集,早已绝版,故很罕见。《总理陵园小志》出版于1933年8月,共60多页,因年代久远,纸张已泛黄,但大体完整,无缺页。其中明确记载,谭墓前祭台、石兽、经幢、华表等“皆北平古物”、 “为圆明园遗物,原存于南京明故宫文物保存所内”。显然,这些记载虽简略,但为我们解开了这个悬疑多年的历史之谜,给谭墓石器的来源画上了句号。
何以这么说呢?这就要从傅焕光的身份、经历说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