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考古研究院1月27日召开新闻通气会,对外公布了2009年陕西考古成果,大遗址保护基建项目考古等成果丰硕。全年共对170多个项目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发掘各个时期墓葬800多座,累计发掘面积约2.4万平方米,出土各类文物6000余件(组)。
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建林告诉记者,经过考古人员的不懈努力,分别就周公庙遗址、秦始皇帝陵、西汉帝陵、唐代帝陵等大遗址保护项目,蓝田县五里头北宋吕氏家族墓地等抢救性考古项目,以及蓝田新街仰韶文化遗址、西安凤栖原西汉家族墓地等基本建设中的考古项目进行了发掘清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调查
调查省内长城1700公里
去年以来,省考古研究院联合西北大学文博学院组成调查队,对我省延安、榆林、渭南三市16个县(区)的早期长城资源进行了野外调查。截至目前,调查队共调查战国秦、汉、隋等时代长城近1700公里。
据介绍,在本次调查中,新发现战国秦昭襄王长城200余公里;在榆林市的榆阳区、神木县、横山县、靖边县、定边县境内新发现隋长城约500公里。考古专家表示,通过此次调查得知,隋长城大部分段落沿用了秦昭襄王长城或者被明长城沿用,汉古塞长城是利用战国秦昭襄王长城修补使用的。而富县、黄陵、宜君等地的长城均属于战国魏长城。目前,我省除战国魏长城以外的早期长城资源野外调查工作基本完成,本次调查全面摸清了我省长城遗存的“家底”,对进一步实施长城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科学翔实的依据。
传奇
“杨家将”驻军古城露脸
麟州古城东门遗址
麟州古城遗址位于神木县店塔镇杨城村西北的杨城山上,始建于唐开元十二年(724年),废弃于明正统八年(1443年)。五代麟州刺史杨宏信及其长子杨重勋、孙杨光镇守麟州,抗击契丹入侵。次子杨业和其孙杨延昭均为宋代名将,称雄一方,所以这座城池又被称为杨家城,当时威震边关的“杨家将”就驻扎在这里。
为了配合麟州古城遗址保护规划的编制,省考古研究院与榆林市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测绘。“除了对城址本身进行全面调查以外,还对城址北面残存的墩台及东面、南面的营堡进行了调查,共采集文物标本132件,发现各类遗迹现象95处。”省考古研究院专家肖健一告诉记者,该遗址依山势修筑,呈不规则长条形分布,周长约5公里,城垣轮廓清晰,共由三部分组成,形成三个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小城,分为东城、西城和紫锦城。考古调查中,文物工作者还使用先进的航空遥感技术,对麟州古城遗址周边10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了航拍,制作了航空遥感影像图,为制定遗址保护规划积累了第一手资料。
牛气
白瓷杯光照见影
在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在西安近郊的一座隋代墓葬中发现了一组珍贵的隋代白瓷,其中一件接近半脱胎的瓷杯被专家初步认定为隋代邢窑精细透光白瓷,这是在陕西境内发现的第一例邢窑透光白瓷完整实物。
参与此次考古发掘的省考古研究院办公室主任李举纲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据出土墓志显示,这座隋代墓葬年代为隋大业四年(608年),出土物中以瓷器最具特色。所有瓷器均为白瓷,从出土的细颈瓶、四系罐等器形及釉色分析,与西安地区发现的隋代邢窑白瓷器有很多共性。值得关注的是其中一件白瓷杯,口径约8 厘米,高约7厘米,器壁仅厚1毫米左右,釉色均匀,能达到光照见影的奇特效果。“这就是文献中记载的隋代邢窑透影白瓷,由于其胎料及釉料中含有较高的氧化钾成分,不仅细腻洁白,而且具有玲珑剔透的特点,属于邢窑白瓷中的珍稀产品。”李举纲说。
稀奇
我国最早的“砖”
在对蓝田新街仰韶文化遗址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几件极为特别的陶器,初步判断这几件器物可能与“砖”类建筑材料有关。据研究人员介绍,“砖”类建材的发现与确定,为探寻我国砖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杨亚长介绍,新街遗址位于西安市蓝田县华胥镇和灞桥区燎原村,总面积20余万平方米,正在建设的西安至商州高速公路从该遗址中部穿过。2009年8月,该院对遗址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发掘,文玩,截至目前已发掘面积达2300平方米,发现房址、灰坑、灰沟及陶窑等遗迹150余处。根据目前的发掘资料推断,新街遗址可能是仰韶文化晚期浐灞流域一处规模大、等级高的中心聚落,距今4000多年。
“在灰坑H22内出土一块残碎陶器极为特别,呈平面直角板状,厚3厘米,细泥红陶质,制作精良,一面磨光,另一面为原始涩面,并保留草拌泥粘痕。应该是修筑房子时砌墙用的材料,有可能是最早‘砖’的雏形。”杨亚长研究员说,至纯天珠,在编号H41、H105的灰坑中和编号G1的沟道内也有类似器物的发现,这几件器物初步判断与“砖”这类建筑材料有关,应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砖”。
此外,在该遗址已发现了40多件玉器,主要是笄、锛等,均出土于仰韶文化晚期灰坑和灰沟之中。目前资料显示,在仰韶文化时期,玉器如此数量的集中发现,在关中乃至整个陕西地区尚属首例。杨亚长说,这些玉器发现于蓝田,材质又与当代蓝田玉相似,为研究中国四大名玉之一的蓝田玉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慨叹
五代吕氏族人葬一地
蓝田县五里头北宋吕氏家族墓地的考古发掘已经结束,共清理墓葬29座(成人墓葬20座、婴幼儿墓葬9座),出土遗物700余件,砖、石墓志铭24块,另勘探出家庙遗址一座。北宋吕氏家族墓葬排列脉络清晰,中轴线上自南向北纵向为长子长孙系列,横向按辈份排列布置。墓地使用时间为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 年)至徽宗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共计埋葬五代吕氏族人。
“北宋金石学家吕大临与兄吕大忠、吕大防、吕大钧,并称‘蓝田吕氏四贤’,其墓葬均为竖井墓道、土洞墓室,深度在7.5—15.5米不等,形制分为单室、前后双室、并列双室、单前室后双室、主室带侧室五种,顶部近平或略拱。”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蕴说,出土墓志内容丰富,为研究北宋官制、科考制度以及河南汲郡吕氏家族起源、分支、途迁和定居陕西蓝田后的家族发展谱系、延续脉络、家族成员在墓地中墓穴的排列制度提供了极其珍贵的第一手研究资料。随葬器物700余件(组),包括陶、瓷、石、铜、铁、锡、银、金、漆、骨、珠贝类,以耀州青瓷器为主流,景德镇湖田窑青白瓷器、建窑茶具、定窑瓷器都制作精美、形制完整,不但为研究宋代制瓷工艺提供了更多更完整的标本,而且在鉴赏审美方面也不失为一批难得一见的优秀艺术作品。
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