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宝 镇馆宝贝看过来
石犀牛
具有极高考古与艺术研究价值
“这就是天府广场挖出来那个犀牛嘛,好壮实,长得乖得很。”在二楼展馆,两位老人围着天府广场石犀仔细地转了一圈,觉得它憨得可爱。
外表呆萌的石犀牛,可是大有来头。它最早被发现的时间是在1973年,文玩,天府广场钟楼挖地基时就被发现之后又被回填,这一“睡”又是几十年。2010年10月7日,代表一代人记忆的钟楼被拆除,将在原址修建天府大剧院。为此,2013年1月8日,石犀牛从大剧院工地请了出来。
它的耳朵、眼睛、下颔和鼻子仍然清晰可辨,局部装饰卷云图案,四肢短粗,身体浑圆,造型极萌。虽是呆萌可爱,但其个头却不小,石犀牛长3.3米,宽1.2米,高1.7米,重达8.5吨。
据考证,石犀牛由整块红砂岩雕刻而成,埋藏在西晋地层以下。最早埋于秦朝、最晚埋于西晋,贵州文玩,但它的制作年代早于西晋。是目前成都市区出土的最早最大的圆雕石刻,具有极高的考古与艺术研究价值。出土之时,前国家文物局局长、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曾现场查看并感叹:“(石犀)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中国雕塑史。”
经穴髹漆人像
国内最早最完整人体医学模型
这尊在“老官山”汉墓出土的完整人体经穴髹(xiū)漆人像,高约14厘米,五官、肢体刻画准确,人像身体上用白色或红色描绘的经络线条和穴点清晰可见,不同部位还阴刻了“心”“肺”“肾”“盆”等线刻小字。它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与墓葬出土的经脉医书相对照,对揭开中华医学经脉针灸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还有920支竹简,文玩,初步分析内容为九部医书,部分医书极有可能是失传了的中医扁鹊学派经典书籍。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