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河湾照坡遗址发掘现场
泥河湾石沟遗址发掘现场
泥河湾复原早期人类头像雕塑
泥河湾虎头梁遗址及泥河湾第四纪标准地层
□见习记者 田 恬
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的第一篇章,它起始于人类诞生之日,终止于距今一万年左右。回望悠悠历史长河,这一漫长的阶段占人类历史99.9%以上。旧石器时代对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素有“东方人类的故乡”之美誉的泥河湾,便保留了旧石器时代东方先民的历史印痕。走进泥河湾,山林其间、绿野莽莽的“人类历史”通过大量遗存、遗迹跃然眼前。在这片曾是早期人类生息繁衍的地方,现代人追逐着时空的轨迹,探寻旧石器时代的远古洪荒,在山野湖海风云变幻间寻根问祖。
今年6月,首届中国旧石器文化节暨河北泥河湾2017年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第三届泥河湾公众考古周)在张家口市阳原县举办,其间还举办了首届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青年论坛等活动,全国乃至全世界考古研究者的目光再次聚焦泥河湾。人们在这东方人类起源地,再一次亲手触摸、感知“东方人类的故乡”的神秘。
早期人类化石究竟
藏身何处?
没有在泥河湾发现早期人类化石,是目前最大的遗憾,也是考古工作者面临的最大挑战。但是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多学科的紧密合作,以及更大规模考古发掘的开展,我们相信,找到早期人类化石的藏身之处只是个时间问题。
2017年5月,在阳原县泥河湾遗址群西白马营遗址,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两处距今5万年至2万年前的人类活动场所,出土石制品、化石等近万件,为进一步探寻泥河湾早期人类生存模式提供了重要资料。
泥河湾盆地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公认的早期人类起源演化、生存适应中都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堪称“东方的奥杜威”峡谷。泥河湾盆地有人类发展演化最悠久、最连贯、最丰富的遗存,对于研究东方人类的起源演化、第四纪以来的环境变化、人类如何生存发展都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启示。
“旧石器时代是一个漫长的阶段,可以说,人类历史的99.9%都是旧石器时代。”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认为,当代人其实还生活在旧石器时代的影响和惯性中,不自觉地就会带有旧石器时代的烙印,这个烙印对人们的未来还会有影响,所以,研究旧石器时代、研究泥河湾意义深远。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泥河湾盆地的重要性慢慢被大家所熟知,加上政策的保护支持,在泥河湾盆地发现的遗址数量不断增加。截至2016年底,泥河湾盆地旧石器遗址数量已增加至280余处。
“这几年在各级政府和领导的重视下,泥河湾遗址群的考古队伍越来越壮大。过去基本是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两三个人在做,至纯天珠,中科院古脊椎所两个人在做。而现在,中科院古脊椎所至少有三四支队伍在做考古发掘研究,省文研所、河北师范大学泥河湾考古研究院、中科院考古研究所都有研究人员在泥河湾工作。”说起泥河湾遗址群的考古工作,河北东方人类探源工程首席科学家谢飞表示,因为在泥河湾工作的考古单位、人员多了,有价值的发掘研究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峰。“最重要的是,有不少年轻人进入到考古发掘研究中来,让研究队伍后继有人,研究水平也会进一步提高。”
就科研价值而言,泥河湾盆地与非洲的奥杜威峡谷,只差发现早期人类化石这一个差距。“没有在泥河湾发现早期人类化石,是目前最大的遗憾,也是考古工作者面临的最大挑战。但是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多学科的紧密合作,以及更大规模考古发掘的开展,我们相信,找到早期人类化石的藏身之处只是个时间问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裴树文信心十足。
早期人类是在不断迁徙中生存的,具有生活地点不固定的特性,且早期人类没有掩埋尸骸的习惯,这些都不利于人类化石的形成和埋藏、保存。“泥河湾属于旷野遗址,当时的人类生活是流动的,所以找到他们化石的难度比较大。但是随着发掘面积的扩大,发掘队伍的增多,发现早期人类化石的机会也就多了。”谢飞说道。
高星认为,即使发现不了早期人类化石,泥河湾盆地目前发现的旧石器遗址仍然非常重要。考古学这门学科就是通过对这些物质文化遗存的发掘、采集、整理、分析、测试来研究过去人类技术演化、文化发展和行为模式的。进行包括泥河湾遗址群在内的早期人类研究,不仅仅是要满足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以更长的时间尺度审视和定位我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使我们对一些当代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看得更清楚明白,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一个正确的把握,据此做出科学的规划。
泥河湾学术研究陷入“瓶颈期”了吗?
泥河湾遗址群发掘到现在,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比如,与发掘出的遗址相对应的研究成果未达到足够多的数量,全国各个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单位之间缺乏交流等等。加之早期人类化石迟迟没有“现身”,泥河湾遗址群的学术研究似乎陷入了“瓶颈期”。
泥河湾是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东部的一个小村庄,位于桑干河上游的阳原盆地。距今约200万年前,远古的人类就活动在这片土地上。从1978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在泥河湾附近的小长梁、东谷坨发现了大量旧石器和哺乳类动物化石开始,这块土地就在不断出土着印有早期人类活动痕迹的动物化石和石器。
1998年,于家沟遗址的考古发掘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2000年,泥河湾旧石器考古被评为二十世纪中国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2001年,泥河湾遗址群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10月,泥河湾马圈沟遗址发现大量旧石器时代的石制品以及动物骨骼化石。其中一件燧石质的刮削器正好置身于大象的肋骨上,当时人类刮肉取食的进餐场景仿佛扑面而来。这一发现,把泥河湾早期人类及其历史向前推至距今200万年左右。
无可否认,几十年来,在中外考古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一批批早期人类生存的生活面和生活痕迹不断涌现。然而,这里还没有出现过任何早期人类的化石,科学家们翘首期盼和等待着,那个事实的最终出现。
对泥河湾的发掘一直在进行,新发现的遗址也一直在增加,多部门和多学科的交流互动也越来越频繁,从政府到科研单位再到当地百姓,都对泥河湾遗址群的研究发掘进行着身体力行的努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