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

协力规划了我国考古学科教育体系

字号+ 作者:爱文玩 来源:贵州文玩 2019-03-09 21:05 我要评论( )

“浩瀚大海从不喧嚣”,考古大家、北大教授宿白病逝,

2001年宿白在蓝旗营新居(来源:北京大学).JPG

宿白(1922-2018),男,汉族,辽宁沈阳人,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194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中国佛教考古和新中国考古教育的开创者,曾任北大考古系第一任系主任、中国考古学会名誉理事长。作为历史考古学上集大成者,在宗教考古、建筑考古、印刷考古和版本学等领域的造诣为学界所公认,著有《白沙宋墓》《藏传佛教寺院考古》《中国石窟寺研究》等著作,2016年获得首届中国考古学会终身成就奖。

昨日(2018年2月5日)上午,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考古学家宿白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宿白是我国考古学奠基人之一,参与创办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协力规划了我国考古学科教育体系。

他致力于汉唐考古、宋元考古、佛教考古研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2018年2月1日,他走完厚重的96载,在北京病逝

宿白专心治学、勤于科考,正如他喜欢的藏族《萨迦格言》中的一句话“山间的小溪总是吵闹,浩瀚的大海从不喧嚣”,他在浩如大海的考古领域心无旁骛,毕生都在推进我国考古研究与考古教育事业。

他留下的著作颇丰,从早期的《白沙宋墓》,到后来的《中国石窟寺研究》、《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汉文佛籍目录》、《中国古建筑考古》、《考古发现与中西文化交流》、《魏晋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辑丛》,影响深远。

年近八旬还为博士生开


1922年,宿白出生于军阀割据时期的东北沈阳,1940年进入北京大学史学系学习。抗日战争时期,北大名师云集,宿白饱览群书,1944年毕业后进入北大文科研究所考古组攻读研究生。

5a78568891b4b.jpg

1943年,就读北大史学系的青年宿白。

抗日战争胜利后,西南联大师生北归。研究生还没毕业的宿白进入北大图书馆工作。很快,北大重新组建文科研究所考古组,在老师推荐下,宿白参与了考古组工作。不过,他每天半天在考古组,半天在北大图书馆。在加入文科研究所考古组后,又攻读了考古学研究生。那一时期他的研究生导师,有向达、梁思永、裴文中等人,与宿白同阶段读研的,还有漆侠、安志敏、蔡美彪等人。

安志敏的女儿安家瑶生于1947年,她1979年考取了宿白的硕士研究生,后留在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工作。安家瑶称,宿白与她父亲安志敏关系极好,宿白念研究生时还曾到她家吃饭。

直到1952年院系调整时,北京大学迁往现址燕园,宿白才离开北大图书馆,正式加入北大历史系。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冯时1978年考入北大考古专业,读书期间宿白曾教授他多门课程。冯时的舅舅是历史学家、宿白的研究生同学蔡美彪,冯时告诉南都记者,“老一辈的关系非常好”。

5a785699e55a8.jpg

北京大学考古系建立后,宿白担任第一任系主任。

1952年北大历史系成立了我国高等院校第一个考古专业,由苏秉琦任考古教研室主任,聘请夏鼐、裴文中等人为兼职教授。冯时向南都记者介绍,苏秉琦做北大考古教研室主任时,宿白辅助他工作。苏秉琦本职还在社科院考古所,北大考古专业具体工作由宿白负责,包括课程设置、实习安排等。

自1952年始,宿白主要教授汉代以后的考古学和古代建筑。1981年,他成为首批博士生导师,1983年北京大学成立考古系,他担任第一任系主任。

宿白1992年退休,但他一直为北大考古系研究生授课。2001年,年近八旬的他还为博士生开设课程,讲述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

2013年,年过九旬的宿白,还获评北京大学第三届“蔡元培奖”。

重视将文献与实物相结合

冯时告诉南都记者,他曾听前辈讲,宿白年轻时在讲台上风流倜傥,讲课信手拈来。

1977年考入北大考古专业的晋宏逵曾在国家文物局、故宫博物院工作,他告诉南都记者,宿先生的讲稿逻辑非常强,上课时需要不停记笔记,只有他在黑板上画图时,大家可以停下来喘口气。“下课时有东西没记下来,去找他借讲稿,一页纸的内容密密麻麻,记满了非常小的字,包括主要的讲课脉络以及要举的事例”,他回忆。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赵志军是晋宏逵同班同学,在他看来,宿白讲课条理非常强, “宿先生笔记留着呢,可以一辈子查阅。”他告诉南都记者,宿白经常在黑板上画图,素描非常漂亮。

5a78569a0d46e.jpg

对待学生既严厉又关心的宿白。

在许多学生眼里,宿白上课非常严厉,迟到的学生在门外站很久才让进来。不过,他非常关心学生。赵志军讲述,他毕业后曾在军事博物馆研究古兵器。那时他想出国留学,需要两位专家写推荐信,他的老师杨泓写了一封,他想到了在北大考古系名望最高的宿白,请他再写一封。宿白不仅答应写推,而且写得非常认真。这让赵志军终生难忘。

宿白重视将文献与实物相结合的学风,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在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教书的秦大树是宿白的学生,他深受这一理念影响:“宿先生非常重视和善于在考古研究中运用古代文献。在教授研究生课程时,要求学生听历史系的文献课和断代史课,一是要了解历史,二是要学会怎么收集和利用文献”。

田野实习中,宿白也会给学生关键指导。冯时1982年春天的毕业实习在山东济南孝堂山,他们在调查到一半时有些束手无策。恰好这时宿白来了,告诉他们要细看墙体裂缝,看是从哪里先裂开的,让学生们豁然开朗。

安家瑶告诉南都记者,当年他们田野实习时,宿白要求严格,不让他们随便出去玩。有次到了江西九江,他们想请半天假爬庐山,宿白都没同意。

中国佛教考古的开创者


宿白是考古大师,冯时对南都记者说,“他能取得这么高的成就,关键是他文献功底扎实。读文献是很要功夫的活,至纯天珠,他能从文献里提出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