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

我就是那本考古小说里的王教授

字号+ 作者:爱文玩 来源:贵州文玩 2019-03-11 20:27 我要评论( )

考古,本质是觅求失落的遗址、遗物,认识一个更加接近真实历史的世界。它与文献互补,手段有异,目的相同。在边疆古代文献记录不足处,尤具重要地位。

《怒晴湘西》剧照

这实在是荒唐,不过民间确实有“要致富,去挖墓”一说。

对地下世界和墓葬的浪漫想象,让文艺界产生了不少以盗墓、挖宝为题材的小说、电影、电视剧,盗墓的紧张刺激,奇珍异宝带来的一夜暴富,这些都相当的吸引人。

同样荒唐的是,这些作品的作者,又总将盗墓暗、或多或少地与“考古”关联在一起。这在《鬼吹灯》、《盗墓笔记》这样小说和《精绝古城》《怒睛湘西》的电视剧里,都可见其存在

实在话,这些作品,因为没有时间,我看得很少。不过一个偶然机缘,我还真看过2010年上海一家出版社推出的《考骨纪》,味道相近。

2011年,我应邀,在美国费城宾州大学有过一次短期讲学,主要是介绍罗布淖尔孔雀河水系内发现、发掘青铜时代遗存的经过和相关研究。

在听课学生中,有一位是北大中文系毕业、后又在宾大读研的年青人。一天课后,他突然拿给我一本《考骨纪》,问我看没看过这本书?又说“书里似乎讲了你在孔雀河的考古”。这让我很好奇,立即抽时间浏览了一遍。

在已十分淡但依稀留存的印象里,书中所描绘的环境、遗址都是真实的:古墓沟、小河、七圈图形的太阳墓、干尸,甚至领队考古的“王教授”,一个无法确指、但又隐约可以扑捉的存在,与当年媒体热烈跟踪报道的考古新闻,是一致的。相当好地布设了一个人们信以为真的考古现场。

但随后一步步展开的地道、塌陷的深井、幽暗无人的旧楼、暴毙的考古工作者、漫流的污血,再来一页生死契约、与现实毫无关联的吐火罗文献……将读者带入到一处又一处离奇、惊悚、荒诞的古墓世界中。真假难辨、悬疑重重,一经上手,欲罢不能。北大毕业、进入宾大深造的青年学子,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了,竟然相当认真得问我:“是不是真有这样的事”?他不是唯一一个。在很多场合,都有人问我这样的问题,我解释过很多次:我所经历的考古都很枯燥,没有想象中的浪漫。

这类书或影视作品在商业上是成功的,它们的内容绮丽,丝丝紧扣,在不知不觉中,将读者引入一个并不存在、远离了现实的世界。听友人说:《盗墓笔记》、《鬼吹灯》这类书,发行量都常踞销售榜榜首。足见人们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对历史文化的渴求。但这毕竟是虚构的古墓世界,离真实的考古还相距甚远。

作者(后排右三),考察尼雅遗址

发现小河墓地

考古学,与这类怪诞的挖宝故事,若风马牛,完全不同。

考古,本质是觅求失落的遗址、遗物,认识一个更加接近真实历史的世界。它与文献互补,手段有异,目的相同。在边疆古代文献记录不足处,尤具重要地位。

我以新疆吐鲁番为例,说说古生物学者、考古学者是如何寻求自两亿年前、迄至近代这片土地的沧桑。

在吐鲁番北部桃树园子小村,在距今2.25亿年至1.85亿年的二叠纪至三叠纪岩层中,古生物学者敲凿出70多尾鳕鱼(学名“吐鲁番鳕”)群化石。它们形体如梭,头部尖锐,至纯天珠,满嘴锥形锐齿,文玩,身披斜方格形鳞片,尾鳍一长一短。与地球上所见鳕鱼家族比较分析,它们与同时期遨游在欧洲的“古鳕”近同;与更晚一点、生活在三叠纪的“翼鳕”,形体更近。与这群鳕鱼化石一道,古生物学者认真搜寻,始终没有发现海生无脊椎动物化石。这表明,这群鳕鱼生活的世界,并不是含盐的海水,而是难得的淡水!

“吐鲁番鳕”化石

“吐鲁番鳕”化石

同样在桃树园子,在更晚一点,距今1.8亿年的岩层中,古生物学者发现了不少爬行动物化石,如二齿兽、水龙兽(古生物学者称它们为“吐鲁番兽”)。它们生活的环境,大水已经退去,浅水塘、沼泽地、林莽相续。“吐鲁番兽”、“袁氏马吐龙”,是吐鲁番这片地区的新主人。

水龙兽化石

袁氏马吐龙复原图

袁氏马吐龙复原图

进展到去今7000万至2500万年前,在同一地点的岩层内,哺乳类、鸟类、被子植物化石屡见。恐角兽、天山兽、柴氏假古蝟、双脊齿兽……在已见八个属的哺乳动物化石标本中,竟有50%以上与北美大陆已见化石标本相近或相同。这些被发掘出的化石清楚地表明,这一时段的亚洲、北美大陆坂块,在新生代曾多次相连,又多次分开。可供动物来去的陆桥,就在今天的白令海峡。

古生物学者栉风沫雨,在旷野、荒山中跋涉,寻觅这类地球变化的信息,是同样的考古精神。在文化、哲学层面,可以提供给我们的思想资料,怎么估价,也不过分。

在吐鲁番大地上,同样浸透了人类历史考古学家们的汗水。已考古发掘的材料,可以成就一本大书。这里只择取其中一些节点,以饷读者。

人类现身吐鲁番,时间已在距今两万年前后。交河沟西黄土堆积地层中,见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尖状砍砸器”。

去今6000年前后,有十多个地点,发现了古人用以采集、狩猎的细石叶细石器。其加工工艺,可以在黄河流域许家窑遗址中,觅见其源头。

去今3000年前后,见到了古代居民的遗体:头戴毡帽,身穿毛布衣裤。种麦、粟,养羊、牛,钻木取火,用木、陶器满足日常生活之需。他们是古代车师人的先辈。车师,是盆地内最早留下民族自称的居民。他们在土岛上修筑了古城,称为“兜訾”。汉代统一西域后,据其两河相交之势,更其名为“交河”。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陕西10年13次摘得“考古界奥斯卡”

    陕西10年13次摘得“考古界奥斯卡”

    2019-03-11 20:34

  • 在3D建模等先进技术的帮助下

    在3D建模等先进技术的帮助下

    2019-03-11 15:14

  •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全年完成考古调查项目182项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全年完成考古调查项目182项

    2019-03-11 13:32

  • 南宋临安城考古十年间取得系列成果

    南宋临安城考古十年间取得系列成果

    2019-03-11 12:16

网友点评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