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帛画,是两千年前的“引魂幡”,是古楚人生死观的生动写照……它就是充满神秘气息的《人物御龙帛画》。随着《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的热播,文玩,这幅国宝级帛画吸引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今天,我们请到了湖南省博物馆馆长段晓明,为大家全方位解读这幅神秘的帛画。
▲ 湖南省博物馆馆长段晓明
(湖南省博物馆供图)
国宝级文物如何逃过盗墓贼之手?
1942年,长沙子弹库楚墓遭盗掘,国宝级文物楚帛书(又称“楚缯书”)出土,后来流失到美国,现保存在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1973年,湖南省博物馆组织发掘队,成功重新发掘该墓。段晓明介绍到:“这次发掘不仅进一步弄清了墓葬的形制、棺椁结构,还出土了一批文物,其中尤以新发现的《人物御龙帛画》最为珍贵。”
▲ 人物御龙帛画(湖南省博物馆供图)
相隔31年之久,同一座古墓出土了两件国宝级文物,实在是罕见。这等奇事是如何发生的呢?
原来,当年盗墓贼所打的盗洞只掘到放置随葬物的“边箱”上部,墓中文物并未全部盗走。由于《人物御龙帛画》的位置在椁盖板与外棺中间的隔板上,这才幸运地逃过盗墓贼之手。负责1973年考古发掘的湖南省博物馆原馆长熊传薪也证实,出土时帛画是平放在椁盖板与外棺中间的隔板上的。因此,时过2000多年,帛画还能保存得如此完好。
《人物御龙帛画》以绢为地,呈长方形,长37.5厘米、宽28厘米。“这是继1949年出土《人物龙凤帛画》之后,人们所见到的第二幅具有独立绘画意义的战国绘作,”段晓明向我们介绍,“它也是我国经科学考古发掘的第一件楚帛画。”
如此珍贵的帛画到底画了什么?
《人物御龙帛画》是科学考古的发掘成果,因此保存状况相对较好,图像完整、清晰。
画面正中的男子,应为墓主人的形象。他脸上有胡须,头戴高冠,身穿博袍,腰佩长剑,手执缰绳,侧身而立。屈原在《楚辞·九章·涉江》中提到的“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巍”,描绘的就是这种头戴高冠、手执长剑的魁伟男人形象。
▲画面正中的男子形象
(湖南省博物馆供图)
画面中,缰绳的另一头是什么?是一条巨龙。它高昂龙头,仿佛对天长吟,又翘起龙尾,龙尾上立有一只仙鹤,整体形成一只舟的形状。
萧兵曾在《引魂之舟——楚帛画新解》中提到,《人物御龙图》的“龙”代表灵魂所乘坐的舟船,应称“魂舟”,至纯天珠,鹤也与导魂和载魂有关。
▲躬身成舟的巨龙和龙尾的仙鹤
(湖南省博物馆供图)
人物上方为一华盖,华盖的三条垂穗正随风拂动。画面左下角,龙舟的下方有一只鲤鱼。人物衣袍的飘带、华盖的垂穗呈飘逸状,都表示了风流动的方向,可见龙舟呈迎风前进的态势。
▲华盖的三条垂穗
(湖南省博物馆供图)
▲龙舟左下方的鲤鱼
(湖南省博物馆供图)
段晓明进一步解释说:“虽然画面具有一种神秘感,但如果结合战国时代神仙思想的盛行情况,不难确认整个帛画的内容反应了楚人死后乘龙驾凤、灵魂升天的思想。”
这幅帛画的人物形象刻画得生动传神,表现面部的线条精微而细腻,须眉毕现,神情宛然;表现服饰的线条则流畅舒展,恰到好处地表现了长袍的质感和飘逸的状态,因而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一席。
▲帛画整体白描图
(湖南省博物馆供图)
当年,郭沫若先生看了《人物御龙帛画》后极感兴趣,写下了《西江月·题长沙楚墓帛画》,将画中人物与气宇轩昂的屈原相比:
仿佛三闾再世,企翘阪鹤相从。
陆离长剑握拳中,切云之冠高耸。
上罩天球华盖,下乘湖面苍龙。
鲤鱼前导意从容,瞬上九重飞动。
如此内容的帛画有什么用途?
关于《人物御龙帛画》的用途,主要有魂幡说、棺茵说、铭旌说等,更有学者将其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T型帛画联系起来研究,认为楚汉帛画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是铭旌的早期形态。
▲马王堆三号汉墓T型帛画
(湖南省博物馆供图)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