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网讯(记者 凌旎 赵昊 刘望)2019年是秦始皇兵马俑考古发现45周年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建院40周年。4月1日,参加“清明祭初祖 文脉传华夏”网络主题活动的全国网媒记者来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并集中采访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长侯宁彬。
采访过程中,有记者询问,近些年,秦陵博物院在兵马俑考古发掘上有哪些创新?会不会拍类似《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宣传片?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长侯宁彬说,过去考古工作是发掘完以后先做保护,修复完了以后再去做展示。而兵马俑则是考古发掘、展示和保护同时进行。一方面给游客展示发掘的过程,同时也向游客展示修复的过程,这是一个创新。
“过去兵马俑的修复全都是手工的,考古发掘出来以后先洗陶片再拼接,整个工作过程耗时较长。修复的过程中可能对文物造成二次伤害。现在把计算机的虚拟修复引入到考古人员的工作中,所有发掘出来的陶片用计算机先扫描,通过一种特殊的算法让计算机先进行虚拟拼对,再用人工去核实。这样就减少了陶片之间的碰撞,对文物本身伤害少了,工作效率提高了。这也是‘互联网+中华文明’其中的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引入互联网创新技术推进文物工作。”侯宁彬说。
侯宁彬说,《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一部非常好的宣传片,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也希望能拍出这样的片子来告诉我们的游客,兵马俑是怎么修成的?用了什么样的手段,用什么技术把碎片修复成一个整体?让游客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陵墓文化文创难度大 “兵马俑主题酒店”不主张
兵马俑主题文创产品缺乏也引起媒体记者的关注。侯宁彬向记者分析了其中原因,“秦始皇帝陵、兵马俑以及其他文物都属于陵墓文化,中国人又比较忌讳陵墓里面出的东西,所以不愿意把陵墓出的模型摆到家里或者办公的场所,这也是我们文创开发过程中不能引起共鸣的一个原因。”
侯宁彬说,不是把一个完整的陶俑或者随葬品做成某种跟生活有关的产品来呈现给大家,但可以把里面的一些元素提炼出来。“我们希望把秦的一些花纹、装饰移植到一些生活用品上,脱离陵墓文化然后开发出另外一种新的东西,不要出现违和感,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改变现在文创产品发展方向的一个根本原因。”
“前一段时间网上有个兵马俑主题酒店,其实我对这个东西非常反感,因为它本身是陪葬品。你把这个东西放到房间里头,让游客怎么去体验它?违背中国人传统观念,所以我们不主张这样去开发文创产品,我们还是要让文创产品跟我们人的正常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它才会有生命力,这样我们的游客才会真正把它带回家去体验。”
很多网友都会关心秦始皇陵何时大规模重现在世人面前。侯宁彬认为,我们这一代人或者下一代人都应看不到秦陵的发掘的。“不主张对陵墓或者大型的遗址进行大面积的发掘,若不能做好保护,发掘本身就是一种破坏。”
侯宁彬举例说,大家现在看到的兵马俑坑跟70年代刚发掘出来的时候,已经完全是两个样子。文物在地下已经埋藏了2000多年,它已经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当中。一旦我们把它揭露出来以后,温湿度急剧变化,导致文物损坏。“如果我们不挖它,不暴露出来,一直掩埋在地下,它可能能保持很多年。
侯宁彬说,通过科技探测发现,秦始皇陵地宫在地面以下30米,整个地宫大概80米乘50米的一个空间。现在完全可以用一种数字化的手段做一个复原推想,通过虚拟的手段呈现给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