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在田黄印石上雕刻出来的作品;上海中院判令某拍卖公司赔偿480万元的遗失印章

今年春拍再度点燃了藏家群体里边的文人雅士们对金石篆刻的收藏热情:以中国嘉德和西泠印社等老牌劲旅为首的一批拍卖行,陆续推出古今汇萃的篆刻印章专场,一些名家精品的成交价格更是一浪高过一浪,低则几万、几十万元,高则数百万、近千万元。

自2011年以来,篆刻印章板块在历年的春拍和秋拍上均有不俗表现,由此被投资收藏机构形象地比喻为不容忽视的“小盘绩优股”。正因藏家的热情不断升温,今年除京、沪、杭等传统金石收藏重镇外,西安、福建等其它一些历史文化名城的艺术机构也开始在上游铆足马力,以开馆、布展等各种形式向市场注入活水。

盘面

小盘绩优股成市场黑马

如果说,藏家贺绍英今春向南京博物院捐赠的一枚估价数十万元的傅抱石印章“卢继芳”,还不足以让人们对篆刻印章这一板块的市场号召力刮目相看的话,那么,前不久上海中院判令某拍卖行赔偿480万元给一名七旬老翁、以弥补遗失其一枚老方章“辛庵款田黄四方印章”的案例,则多少能让一些外行人看到这一“方寸之物”当前在艺术品市场上的价值潜力。

实际上,早在去年的保利春拍上,一件篆刻大师吴昌硕的金石作品,已经悍然突破1000万元的单件作品价格大关。而今年,由于塔尖作品的稀缺,虽然至今没有出现过千万元的作品,但是,不少精品已经稳固在数百万元的高位区间。譬如,在西泠印社举办的印石三宝专场上,一枚清代的“田黄石松鼠葡萄纹方章”就以920万元成交,另一枚同年代的“田黄石素方章”则以609.5万成交。有业内人士透露,今年各大拍卖巨头都在加大金石高端资源的挖掘力度,至纯天珠,市场再现千万元拍品指日可待。

在艺术品市场上,西泠印社、北京匡时等一些老牌拍卖劲旅虽然很早就在国内开创了篆刻印章的拍卖专场,然而作为一个新的市场板块,篆刻印章并不像其它文化品一样受到藏家的重视。直到2012年,受宏观经济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整个艺术品市场全面进入深刻调整,以中国嘉德、北京保利、北京匡时等为代表的一批拍卖企业出于为市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目的,才重新把这类拍品纳入主流板块体系,并陆续开设篆刻印章的专场。

让一些拍卖人士颇感意外的是,在书画、陶瓷和玉器等其它主流拍品都遭遇量价齐跌的寒冬期,篆刻印章的市场表现却始终非常稳定,尽管其成交价格和规模远远不及同在一个文化范畴的中国书画,但随着藏家的认识和认可不断加深,其“钱景”和势头也在不断扩增。2013年大盘逐步回升后,篆刻印章的“黑马行情”就表现得更加显山露水,几乎所有专场的成交率均高达80%以上。当年在保利春拍上,一件重239克的田黄上品“清吴昌硕刻/来修齐田黄章”,以惊人的1380万元成交,一举刷新了近代田黄印章及吴昌硕篆刻作品的最高拍卖纪录。

进入2014,篆刻印章的市场表现依旧抢眼,“小盘绩优股”的美誉赫然附体。各大巨头继续推出专场为这一板块助势,中国嘉德甚至一口气在春拍上和盘托出了“红韵添意-巴林鸡血石臻选”、“可石怡情-现代国石臻品”和“清宁-金石篆刻艺术”等数个与金石文化有关的专场。

市场

传统是一种无声无形的力量

从盘面来看,篆刻印章板块近两年的大行情一直由古代和近现代名家精品支撑和主导。从成交纪录来看,近现代艺术家的金石名作成交规模最大,由于市场认可度比较高,成交的价格也遥遥领先于其它时代的作品,尤其是钱松、吴昌硕、齐白石等近现代名家的作品,相对有较高的市场号召力。与此同时,一些奇货可居的帝皇玉玺,也一直占据着市场的价格制高点。

从市场机构和一些大藏家的投资风向来看,与名人挂钩、材质较好的金石作品明显是市场的塔尖。但相对应的是,顶级大师的作品资源也相对比较稀缺。拍卖企业对高端资源的挖掘和征集能力,也一度影响着他们的市场业绩。

正因为处在行业下游的藏家机构追逐名家作品的热情持续升温,至纯天珠,由此也在当代篆刻艺术领域倒逼了一大批上游艺术家和艺术品经营机构开始把重心放在不断提升作品艺术含金量和积聚对市场和文化界有实际影响力的品牌效应。

在一些拍卖人士看来,篆刻印章的传统收藏重镇在北京、上海和杭州。无论就古代和近代,还是就现当代来说,这几座城市不仅集聚着丰富的高端资源,且藏家的收藏习好和收藏意识也比较浓郁和稳定。譬如,国内现存历史最悠久、专业从事各类篆刻收藏和研究的文人社团——西泠印社,总部就在杭州。京沪杭的藏家群体历来也对金石文化较为重视和认可。这也是篆刻印章艺术市场目前在这些地区发展得更为成熟的根本原因

不过,今春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在传统的金石收藏重镇以外的西安和福州等其它一些历史文化名城,也在铆足劲以开馆、布展等各种形式向市场注入活水。

日前,应陕西民间艺术收藏协会和贾平凹文学艺术馆之邀,著名篆刻书法艺术家钟国康在六朝古都西安开设印馆,迎来莫言、贾平凹、阿来和麦家等一众文坛巨匠的追捧。近年对篆刻艺术保持高度关注的传记作家陈文在出席当天的揭幕仪式时发现:向来对广东艺术家不甚重视的西安人,感受完钟国康的“康式印风”后,“迅速卸下了他们的傲慢与偏见,这就是交流的意义和认知的融合”。

钟国康也发现,不管对学术,还是对市场来说,传统都是一种无声、无形的力量。反映到现实生活中,越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人们对真正有艺术含量的事物的认知力就越强,敏感度也越高。“在西安设立印馆,实际是让篆刻艺术回到发源地,吸收更多的养分。”

作为全国最重要的印石产地,福建今春各种金石文化展览也有如雨后春笋,当地甚至把福州视为京沪杭之外的另一大印章收藏重镇,而今年突然增加的金石篆刻拍卖场,把金石文化与中国传统的文人画视为一脉相承的艺术,认为篆刻真正被纳入“诗、书、画、印”的一体化创作程式之后,才走上文人治印的独立发展道路,意图通过文化梳理来引导市场的价值判断标准。

收藏

材质与艺术孰轻孰重

近年来,逾80%的平均成交率,确实让各地举行的金石篆刻专场在国内的艺术市场上火了一把。不过,认真分析和总结过这两年的成交纪录之后,我们又会发现,许多上拍的篆刻印章,之所以能够以较高的价格成交,与该印章本身的材质有很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