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去年3月“私人收藏重要毕加索陶器”取得佳绩,所有拍品全数拍出,伦敦蘇富比将再接再厉,于2014年5月7日举行“重要毕加索陶器作品”拍卖会,为藏家带来购藏这位二十世纪最重要艺术大师的陶艺作品之良机。拍卖会将推出逾170件拍品,各式陶器皆备,包括陶盘、陶瓶、陶壶、陶碗及陶砖,全由毕加索亲自设计,灵感来自古典主义及神话故事,贵州文玩,亦有以人像及动物为题之作;拍卖会同时呈献毕加索同时期橡胶版画(又称油毡浮雕版画),拍品估价从400至6万英镑/5,200至78万港元*不等。
毕加索在创作生涯中不断寻找创意打破窠臼。1946年,毕加索在法国南部瓦洛里(Vallauris)偶遇知名制陶工坊马杜拉(Madoura)的主人,使当时年届64岁的毕加索,跃跃欲试准备展开对新媒材的实验与探索。毕加索对制陶过程的天马行空、无拘无束深深着迷,在雷米耶(Ramié)家族的协助之下,在其人生的最后25年“陶”醉其中并获得巨大的成就感。毕加索的奇思异想、诙谐幽默都在这些作品中表露无遗。
毕加索在法国南部度过了生命中最愉快的数年时光。他于马杜拉制陶工坊遇见了其灵感泉源——贾桂琳洛克(Jacqueline Roque),后更娶她为妻,两人的婚姻维持二十余年,贾桂琳伴随毕加索度过晚年直到逝世。而毕加索的情人弗兰索娃吉洛(Françoise Gilot)在其开始捏陶的首年为他诞下一子,他欣喜之下以陶匠的守护圣人克劳德(Claude)为爱儿命名。
自1998年皇家艺术学院举办盛大的毕加索陶器作品展后,此等作品重新获得高度注目与赞赏。法国陶瓷重镇赛弗尔(Sèvres)正举行历来规模最大的毕加索陶器展览,名为“毕加索陶艺地中海”(Picasso, Ceramicist, and the Mediterranean),展期至5月19日。
人物链接:
毕加索于1881年出生在西班牙马拉加市。早露天赋,十几岁就已成为一个优秀的画家。1904年在巴黎定居,从此生活在法国。
从十九世纪末从事艺术活动,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最具有影响力的现代派画家。一生画法和风格迭变。早期画近似表现派的主题;后注目于原始艺术,简化形象。1915-1920年,画风一度转入写实。1930年又明显的倾向于超现实主义。晚期制作了大量的雕塑和陶器等,贵州文玩,亦有杰出的成就。他的作品对现代西方艺术流派有很大的影响。
他于1973年在法国的穆绳去世。
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毕加索开始正式制作陶瓷作品时已入暮年,他喜欢在壶罐、盘子及瓷砖上绘出图案,或以陶土做出人们意想不到的造型,至纯天珠,包括女人、秃鹰、公牛、山羊、半人半马怪等形象。而且,毕加索往往以多种手段将彩塑、绘画和拼贴的因素结合于陶艺创作中,他认为在壶罐或盘子等立体物品上作画跟在平面画布上作画毫无二致。正是毕加索独辟畦径的大胆探索,才令这些造型多样而奇特的彩绘陶瓷作品面世。30岁以后毕加索进入一个又一个不安分的探索时期,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样没有丝毫的统一,连续和稳定。他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或激昂或狂躁,或可亲或可憎,或诚挚或装假,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他永远忠于的是——自由。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位画家像毕加索那样以惊人的坦诚之心和天真无邪的创造力,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随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又什么都想要去创造。他在艺术历程上没有规律可循,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从具象到抽象,来来去去,他反对一切束缚和宇宙间所有神圣的看法,只有绝对自由才适合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