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信札:拍卖行的新宠

近年来价格一路攀升,每年上涨幅度为30%

在日前举槌的春拍中,一页鲁迅手书《古小说钩沉》手稿,最终以11.5倍于起拍价的690万元,被藏家收入囊中,首次现身拍场的曾国藩手书家训以230万元人民币成交。近年来,在艺术品市场趋冷的情况下,文玩名人信札的价格却一路飙升。

名人信札行情看涨

“钱景”看好

拍场“无此不成席”

名人信札,首先是指名人书信;除了书信,还包括手稿和文辞,即便条、题签、随记、抄录等。

10年来,在大的艺术品拍卖市场忽高忽低之下,名人信札的价格却一路飙升。尤其是在去年艺术品市场趋冷的情况下,名人信札的高价成交体现出它的抗跌性。以2012年为例,朱自清的楷书七言诗札以161万元成交;赵之谦的信札九通拍得120.75万元;赵孟頫(传)信札十通以299万元拍出……特别是北京匡时拍出令人瞩目的2.16亿元“过云楼”之后,各大拍卖行均开始了对名人信札的细分梳理。在去年12月份的秋拍中,北京匡时趁热打铁,重磅推出梁启超旧藏“南长街54号藏梁氏重要档案”。

知名文献收藏家滕长富认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名人信札签名书在收藏界异军突起,逐渐成为拍场新热点。随着更多资本的进入,大大小小的拍卖行也瞅准了其巨大的市场空间,纷纷介入,每次拍卖会均征集大量名人信札,大有“无此不成席”之势。

价值回归

每年以30%的幅度上涨

国内名人信札最早拍卖始于1994年,当年翰海秋拍中有一册15通的徐悲鸿行书信札,约估价10万元,每通信平均6000多元,但是流拍了。10年之后,也就是2004年,同样是在翰海,仅仅3通的徐悲鸿信札便以24.2万元拍出,每通平均8万元,升值幅度达到10年前的10倍之多。

近年来,名人信札的收藏价值得以最大程度地凸显,各大拍卖场每年均有几万甚至几十万元的书稿信札成交。8年前的2005年秋拍,郁达夫致王映霞的8封情书“我很真心,我简直可以为你而死”以34万元高价成交。钱钟书致吴祖光信札,一张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的便笺,不到10行字,真实记录了钱氏夫妇与吴氏夫妇的惺惺相惜。这几行小字最终以2.3万元成交。

不过,最引人瞩目的还是两大拍卖事件:2002年秋拍中,“钱镜塘藏明代名人尺牍”最终以990万元成交,打破当时古籍善本的拍卖纪录;2009年春拍中,陈独秀、梁启超与徐志摩等致胡适的一批书信,一举创下744.8万元的成交高价。同是2009年,国学大师陈寅恪的112件手稿,,成交价是285.6万元,在手稿市场也产生了较大影响。近代佛学家李叔同先生的77页手稿,拍出了257.6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最近5年,名人信札价格每年至少以30%的幅度攀升。有的名人信札已从原来的一两万元飙升到现在的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业界普遍认为,在大宗收藏品交易市场持续黯淡的形势下,名人书札类依然保持坚挺,这说明了市场对兼具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书札价值有了更充分的认识,书札的自身价值正在回归。

收藏建议

小心赝品书札

“书者的名气是收藏书札的首选。”业内人士建议,首先,文玩,写信的人很重要,现在市场上最受追捧的书札,主要是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等人的手稿以及五四运动时期的学者名人,他们都是历史上很关键的人物,所以他们的书札很值得收藏。跟书画收藏一样的,书札的内容还讲究稀缺性。对于有兴趣的普通收藏爱好者来说,首先从身边熟悉的人物书札原迹入手,如本地名人、艺术家、学者等在某方面取得一定影响的人物;其次,关注内容,一般来说,重大历史事件学术探讨等内容比单纯的家书有价值;三是对书札的书写者,对写信者与收信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也能增加书札的内涵,提升其市场价值。

此外,收藏书札还要讲究品相以及是否保存完整,一般要求信封和信函齐全、无缺页断码等。收藏者还要注意的是,书札的纸质材料等也影响其收藏价值。业界人士提醒,随着信札收藏热度的上升,市场上出现了很多信札赝品,藏家出手时应特别谨慎。专家建议藏家应广泛了解书札的背景资料,对写信者、收信者的个人信息,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必须要有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