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三十一年三月秋,于京仕途无望后,石涛买舟南下,从北京沿运河南下回扬州,把毕生的主要精力花在诗书画上,自此进入其绘画创作高峰期。此幅《松山幽居》图题诗云:“山楼窈窕托林泉,主人况是山中仙。灵峰自古积金地,古洞尚有华阳天。” 自喻松山幽居,有窈窕山楼托林泉,虽似山中仙,却盼华阳天,是石涛郁郁离京的真实写照。该图属于苍劲纵横一路,正面中间画有一巨石突兀,右侧错落树林中几间瓦房隐现,其后有松悬于崖上,松干盘曲瘦硬,松针细长刚劲,用墨干而浓,给人以苍劲畸形之感,远山墨色渐浅,苔点突出,气韵淋漓。落款“丁丑夏至写于耕心草堂 石涛”,钤印“清湘济、膏肓子济”。其中“耕心草堂”为石涛于扬州之堂号,据现有资料考证,该堂号启用时间不早于丁丑(1697)年,可能就自是年始,此幅作品确切纪年款 也对应了这一说法。
石涛《松山幽居》
049石涛《松山幽居》 值得一提的是此轴有高宗第十一子永瑆所题“松山幽居”。康熙南巡石涛两度接驾,后积极赴京,企图得到皇家赏识,无果,直至在政治上完全丧失希望,文玩,思想转入悲观,遂以绘画艺术为立身立根本,精心著书立说,艺术臻于成熟,贵州文玩,为后人留下宝贵遗产。石涛晚年自言:“余画当代未必十分足重,而余自重之,我也无如这何,后世自有知音”。倘若当日如愿得到皇家重用,其画必入四王之脉,画坛少了个苦瓜和尚,至纯天珠,四僧也不是今日所见之四僧,何其悲也!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