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保利2010年秋季拍卖会(11月底举行),将推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四大名旦”之荀慧生先生旧藏的一件宫廷御制紫檀云龙纹罗汉床。此床气势恢宏,至纯天珠,保存完好,为历年拍场罕见,必将成为本次秋季拍场的明星拍品。
清 乾隆 御制紫檀雕云龙纹罗汉床
长197.5厘米 宽131.5厘米 面高49厘米 背高114.5厘米
清 乾隆 御制紫檀雕云龙纹罗汉床龙纹局部
荀慧生(1900~1968),伟大的京剧旦角表演艺术家、荀派艺术的创始人,祖籍河北东光,初名秉超,后改名秉彝,又改名“词”,字慧声,1925年起改名为荀慧生,别号小留香馆主人,艺名白牡丹。抗日战争期间,积极筹款募捐飞机,坚辞溥仪在伪满洲国登基大典庆祝演出,息影舞台达一年半之久。荀先生出身贫寒,一生坎坷,而对艺术的追求却从未放松,排演剧目达三百多出,其中代表作为《元宵谜》、《玉堂春》、《棋盘山》等,深受群众喜爱,与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合称京剧“四大名旦”,与杨小楼、尚小云、谭小培一起称为“三小一白”,有“无旦不荀”的美誉。后在文革中倍受迫害,不幸含冤猝然而逝,其生前挚友、著名收藏家张伯驹挽之以联曰:“歌舞全休,旧梦重寻无旧雨;尘寰永隔,留香犹在不留香”,足证荀氏一生成就。
除了舞台表演之外,荀慧生先生爱好十分广泛,特别值得一提的他在绘画以及收藏方面的造诣,让他不仅仅是一位京剧大师。荀慧生先生的诗画造诣颇高,早在1924年他便拜国画大家吴昌硕为师,以后又向齐白石、陈半丁、傅抱石、叶恭绰、寿石工、李苦禅、王雪涛等人求教,并努力把其中的意趣融合在表演中,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得荀派卓然确立。其家具收藏负有盛名,由于饶有家资并交游广泛,所藏家具不仅品类丰富且多为皇亲贵胄府中散逸而出明清珍品,仅荀氏北京椿树上三条的宅子,在七进院的屋里摆满了上好的红木紫檀家具,可惜抗日战争期间,此宅及大部分所藏为日本人强占掠夺。
吴昌硕为荀慧生之画室“小留香馆”题字
1957年,荀氏全家迁至宣南山西街甲13号(今荀慧生故居),这也是荀慧生先生最后十年的住处。作为劫后余珍,此紫檀雕云龙纹罗汉床被摆放在此院北房东侧的荀氏画斋“小留香馆”中,此房正面悬挂吴昌硕手书“小留香馆”横幅和荀慧生戏照,除罗汉床外,还放置画案、太师椅、多宝槅子等。据荀慧生嫡系长孙荀皓回忆,这张罗汉床,荀氏用于平日的午休,也用来接待过众多文艺界的朋友,如作家老舍、萧军,戏剧家欧阳予倩、吴祖光,画家傅抱石、陈半丁,戏曲界的同仁梅兰芳、尚小云、新凤霞,宾主以几为界,各坐一侧,谈戏论画是必不可少的话题。苟慧生在这里除了接待亲友外.有时还课徒授艺。旁边紧邻的东房四间,用来存放演出所用的行头和切末,方便实用。其爱子荀令香、爱女荀令莱和长孙荀皓,荀派传人徐凌云、刘长瑜、孙毓敏等都曾在此接受旬氏指点。
谈及民国明清家具收藏,京城梨园行的家具收藏是必须提到的。当时的一些名角,尤其是备受世人推崇的京剧“四大名旦”,出于对传统文化较深刻的理解,都十分钟爱明清家具,并有很多上佳的收藏,且由于珍爱有加,临近年关,往往专门请木器行的工匠前去家中收拾家具,对所藏的红木、紫檀家具逐一仔细保养后并烫蜡擦蜡。据载为投其所好,戏迷常在演出前将敬赠的上好家具等物什摆满前台,等演员出来致谢后,东西撤下,贵州文玩,演出方可开始。
此次即将亮相北京保利2010年秋拍的荀慧生先生旧藏清乾隆御制紫檀雕云龙纹罗汉床,通体紫檀木制,面下高束腰、浮雕双龙戏珠纹。鼓腿彭牙,内翻马蹄。牙条大锤洼堂肚,牙条及腿以深浮雕手法饰云纹及龙纹。床面为硬板加极细的台湾席,席面多处破损,显示出岁月沧桑的印迹。床面左右及后面装五屏式围栏,至纯天珠,以攒框镶心手法制成。边框浮雕回纹,板心起地深浮雕云龙纹。两扶手外侧及后背外侧以线刻花鸟纹。整体造型稳重、大方。雕刻图案刀法圆熟,且磨工精到,使图案显得圆润、顺畅,尤其是起地浮雕,更突出了图案的神韵。从其作工、材质、纹饰和其所蕴含的非物质文化内涵等方面而言,在中国家具品类中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
清康熙至乾隆时期国力雄厚,家具制作工艺取得了很大成就。欧洲平板玻璃制造技术在此时传入中国,房屋的窗户由糊纸转为安装玻璃,室内采光条件明显改善,颜色深沉的紫檀开始受到青睐。与此罗汉床相类的北京故宫藏清乾隆紫檀夔龙纹床和紫檀嵌楠木山水人物图床便是这一时期的宫廷家具。但当时所用紫檀木多为明代开采,数量已经十分稀少珍贵。此床整体造型宽大厚重,色泽纹理一致,尤其是腿部主体处均以一木整挖而成,用料已经非常奢侈。清代乾隆晚期,紫檀木来源渐少,开始以酸枝木作为代用材制作家具。清代晚期的紫檀木家具常用旧料改制,或以小料拼粘,原因是很难见到像样的大材。
与大体量紫檀木相应的是通体细腻精致的高浮雕云龙纹饰,共计26条,图案分别为“双龙戏珠”、“ 苍龙教子”、“海水云龙”题材,其中视觉中心的靠背正中屏心雕一条正面龙,四条行龙,并满布海水纹,两边屏心雕双龙一上一下,大龙在云间呼唤海中小龙升天,合为象征皇权的九龙。两边围屏内侧、牙条内亦内雕双龙戏珠、海水江崖及祥云纹。龙头饱满宽阔,且多处有隆起,形象拙重苍老。头上双角,毛发浓密,向脑后纷披,巨颚,颚下须作髭状,鼻部为狮鼻,蛇身,鳞纹,四腿雄健有力,巨爪尖利张扬,五只爪尖有四只并在一起,龙身短而粗壮,从其龙纹雕刻风格看,与乾隆时期的玉器雕刻工艺特征极为相类。
两边围屏外侧,分别雕有流行于清中期的“四清”题材:玉兰、牡丹、菊花、梅花,展现春夏秋冬四景,题材高雅、寓意祥瑞。其风格与清代宫廷画家蒋廷锡工丽一路的工笔画风格极为相近,画法较为写实。蒋氏是清代康熙、雍正年间著名的宫廷花鸟画家,据《国朝画徵录》中记载,蒋廷锡“无不超脱,拟其所至,直夺元人之席矣,士大夫雅尚笔墨者,多奉为楷模焉……笔笔名贵,非识超胆大而笔有仙韵者,乌能办之”,影响清中期京城花鸟画风气至深。此两屏四联,以减地与浅地浮雕相结合,临稿就章,刀法娴熟,雕工生动工致,虽为木刻,却具卷轴画精工细腻,气韵生动的特质,应出自宫廷造办处的能工巧匠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