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大名鼎鼎的艺术收藏家和赞助人,并没有世袭的贵族血统与财富,而是白手起家的典范。阿瑟·姆·赛克勒于1913年8月22日出生于纽约的布鲁克林,父母分别是艾萨克·赛克勒和索菲·赛克勒(Isaac and Sophie Sackler)。他在纽约大学读了医学院预科,同时也在纽约大学和库珀协会(Cooper Union)兼修艺术史。1933年,赛克勒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937年获得医学博士。当在医学院上学时,为了筹措学费和生活费,他加入了专做医学类广告的威廉·道格拉斯·麦克亚当广告公司(William Douglas MacAdams advertising agency),并在日后成为它的最大股东。医学才华、艺术兴趣和商业头脑,在他大学期间已经初露头角并均衡发展着。
毕业后,赛克勒开始研究神经内分泌学、精神病学和试验药物学,先后发表了140篇论文。1949至1954年,他担任了格利德穆尔(Greedmoor) 生物心理学研究所的研究主任。1958年,他创建了治疗学研究实验室,并领导该实验室直到1983年。科研之外,赛克勒敏锐的商业头脑也在并行运转。由于在美国取得了进口和售卖“安定”(一种镇静安眠药)的许可,他迅速积累了大量财富。1960年,文玩,他创办了《医学论坛报》(Medical Tribune)。这份双周刊是同类出版物中的第一份,不仅登载专业学术内容,也刊发医药广告和商贸信息,这也成为一大笔可观收入。 1983年,赛克勒帮助创办了《医学论坛报》中文版。今天,这份报纸已用七种文字发行,在二十多个国家中拥有超过一百万的读者。此外,赛克勒还是《科学美国人》的董事会成员。
收藏历程从西到东 从今到古
学术上的平步青云与商业上的飞黄腾达,并没有让赛克勒远离热爱艺术的初心。完成了财富的原始积累后,他便迈开了艺术收藏的大步伐。赛克勒在一次电视节目上讲,他希望“把精神病学从一种感性的主观的学科,转变为理性的客观的研究新陈代谢与生物化学的学科。”但是在个人艺术鉴赏方面,他却有着相反的倾向。“一位真正的收藏家能给世人展示新的发现和见识,这比藏品本身的数量可重要多了”。在他的整个生命中,对艺术和艺术史的殷切渴求,是一条贯穿始终的脉络。
赛克勒从上世纪40年代起开始收藏艺术品。他最初支持并收藏美国当代艺术家的绘画,之后转而关注前文艺复兴和文艺复兴早期的绘画,接着是法国印象派和后印象派,日后进而扩展到近东和远东的古董。他常说:“我像一个生物学家一样收藏。要想真正了解一种文明或一个社会,必须拥有足够的主体材料。如果只看毕加索 (Pablo Picasso)和亨利·莫尔(Henry Moore)的作品是不能了解二十世纪艺术的。”于是,在他的艺术王国中,从中世纪到现代的欧洲陶瓷、雕塑、绘画,从中国、日本到印度、古伊朗及前哥伦布时期的艺术,都有庞大收藏,无愧被称为“现代美第奇”。赛克勒把自己的艺术兴趣描述成“一段长长的旅程”,他说,“精神上我朝圣西方艺术,扎根于此。同时又游离开去,着迷于东方审美。”具体到每一次的购藏,赛克勒都不马虎,“(我)尽可能近距离地体验这些艺术珍品,其中蕴含的那种富有创造性的力量深深感染我”。
中国艺术品收藏的缘起
赛克勒和中国的渊源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开始了,那时他就曾募捐以支持白求恩在我国救治抗日战士的工作。上世纪70年代,他受邀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提供有益的咨询。1976年,赛克勒首次来到中国。1980年,他从美国拍卖会上花10万美元将流失海外的一张原在颐和园的御座买下后,送还中国。1986年,他资助兴建的北京大学赛克勒博物馆破土动工。
不过,说到他与中国艺术的“邂逅”,还得从一张造型简洁优美的明代小桌说起。“在1950年美好的一天,”他写到,“我偶然在某个家具店里看到一些中国的明代家具。我的生活自此不同了。我开始意识到这里有一种美,一种还未被普遍欣赏和理解的美。”从那时起,他逐渐开始研究和收藏中国艺术品,手笔越来越大。
稍后,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远东部主管、中国书画专家方闻先生的建议下,他收藏了不少文人书画。清代石涛、八大山人的精品,格外受到赛克勒的青睐。其他还有几位与之紧密合作的艺术商人。比如赛克勒通过纽约古董商弗兰克·凯洛(Frank Caro,法籍华裔古董商卢芹斋的接班人),搜罗了大量中国魏晋隋唐时期的石雕佛像。在今春纽约佳士得的赛克勒专场上成交价最高的那件佛像就是当年经凯洛卖给赛克勒的。而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赛克勒委托一位先前在北京居住过的纽约的中国古董家具商人威廉·杜拉蒙德(William Drummond)买进了大量的中国明清家具,构成了他中国家具收藏的主体。仅1965年,他就买了130件中国家具。当然,他并不是一件一件单次购进的。相比于单件,他更偏好鉴赏整批艺术品,然后从中挑选,最后买下符合自己心意的某个“排列组合”。他喜欢把自己想成是“一位策展人而不仅是一位收藏家”。
现在,这些家具一部分在华盛顿史密森尼(Smithsonian Institution)的赛克勒馆成为永久陈列,一部分则出现在刚刚结束的纽约苏富比的拍场上。譬如,苏富比那件17世纪黄花梨独面床,是赛克勒1951年购自杜拉蒙德兄弟的精品之一,以32.65万美元掀起本场的小高潮。此外,至纯天珠,与赛克勒经常往来的古董商还有1950年定居纽约的华人戴福保,他在纽约麦迪逊大道开设的古董店,就是中国艺术鉴藏界举足轻重的戴润斋(J.T.Tai&Co)。此次纽约佳士得的秋拍拍品,也有不少来源于戴润斋,比如那件唐代的金银错青铜镜(1.5万美元),还有公元前2世纪至1世纪的青灰玉琮(1万美元)。当然,这两件小品不足以窥全貌。事实上,赛克勒从戴润斋手上买了大量的绘画、陶瓷、古玉和青铜器。就这样,他的中国藏品激增,以至于方闻当时称他“是迄今为止全世界,文玩,中国古代艺术品最大最重要的收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