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年度峰会现场
2019年4月12日,2019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年度峰会在上海召开。今年中国拍卖行业艺委会成立20周年,作为参与过第一届艺委会筹备会的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祝君波,从亲历的中国拍卖史发展过程中发现,现今拍卖行业的收藏环境和观念都已发生变化:收藏家面向观众掀起私立美术馆开馆热潮,此外收藏群体结构、鉴定方式和艺术品价值的变化,也反映出未来中国拍卖市场的奶酪和蛋糕或要重新划分。
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祝君波
以5个问题,来看拍卖行面对的环境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第一:收藏功能的变化
祝君波在拍卖行的10年间(1992-2001),中国拍卖行的购买力主要来自于海外、国内艺术投资人群和文物经营行家。现在“变化最大的是高端博物馆、美术馆的出现。特别是上海,已成为私立博物馆和美术馆的集聚地”,祝君波表示收藏家由独乐乐走向了众乐乐,由私人空间走向了创办私人博物馆和美术馆。中国到去年年底共出现5136家博物馆,其中1400余家为民营,并大多是拍卖行近20年的买家。而全国美术馆293家,上海89家占据最多,包括苏宁艺术馆、宝龙美术馆、龙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震旦博物馆等。
上海苏宁艺术馆
这一个变化给拍卖行带来了什么?与此前不同,首先,藏家买东西是为博物馆、美术馆而买,要求真、精;其次,藏家“补缺”,并不会盲目成批购买,而是有针对性,如扬州八怪已收藏7人作品,那藏家会更关心和寻觅市场上出现的第8个人作品。第三,进入博物馆、美术馆的拍品,很长时间内不再进入市场循环领域,除非企业陷入财务危机,如近期受关注的天民楼。因此,祝君波认为,拍卖行面对一两千家和更多即将诞生的博物馆、美术馆,所带来的要求和挑战是不一样的。
第二,鉴定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鸡缸杯创下2.8亿港元天价,刷新中国瓷器拍卖历史。
由依靠自然和依靠权威人士的目鉴,转向更重视考证和拍卖流通记录中的证据链。比如,鸡缸杯创下2.8亿港元天价,刷新中国瓷器拍卖历史。而在1999年最后一次亮相是在香港蘇富比拍卖会上以2917万港元拍出。祝君波随后查看发现,这件鸡缸杯平均15年出来一次,而刘益谦买下的鸡缸杯经过全球4到5件大收藏家拍卖行换手,证据确凿。
另外,还有一件以2.78亿元收藏的“永乐唐卡”,这件唐卡已经是四次进出佳士得:早于19世纪40年代就辗转流入西方,1977年首次出现在伦敦佳士得拍卖现场,并以7000英镑的价格被一位印度收藏家拍下。之后这幅唐卡再次于1994年以100万美元在纽约佳士得获得易手。最近的一次露面则是在2002香港佳士得的拍卖上,当时创下3087万港元新记录,这件拍品证据链很清楚。
上拍过4次的张大千《晚山看云图》
而另一件祝君波经手的张大千《晚山看云图》,20年里上拍4次:1993年第一次143万元,台湾人收藏;2005年上海拍出500万元;2009年拍出1780万元;2013年朵云轩拍卖20周年,重新拍出2800万元。
祝君波列出这些案例,是为说明“以后拍卖行要刻苦学习专业知识,提高目鉴能力,并且所有上拍拍品全部要保存详细证据链,这个证据链就是由各家拍卖公司拍卖记录和图录形成。”而佳士得、苏富比的核心竞争力,也在于“中国最早图录只查到26年前,但他们可以查到上百年记录,还可以找回来再拍。”
人为的目鉴方式已渐行渐远,以后拍卖行保存的证据链就起到“鉴定”的作用。
第三,艺术品价值的转变
从重视艺术品自身品牌的作者和创作艺术品人的价值,到发现收藏家的品牌价值,甚至于比原作者的价值还要高。
曾经提到艺术品就想到齐白石、张大千,而康熙、乾隆、永乐等也成为品牌,但这类品牌在拍卖里的作用逐渐下降,因为著名拍卖行经手东西的价值叠加出现。
香港苏富比2019春拍:明永乐 青花缠枝番莲纹折沿盆 直径25.6厘米
估价:HKD 8,000,000-12,000,000
成交价:33,775,000
被香港蘇富比中国艺术部主管仇国仕先生的委托竞得
近段时间两场“天明楼”专场拍卖均100%成交,2019年3月23日嘉德四季第53期·迎春拍卖会,110余件天民楼藏瓷全部成交。而随后4月3日香港蘇富比春拍“天民楼藏御瓷选萃”中的18件精品也获白手套。祝君波认为,这是因为大家关注的“天明楼”品牌,甚至多数拍品超估价三、四倍甚至数十倍成交,溢价颇高,“也是因为买天明楼收藏品牌的价值,这点已是非常重要的价值发现”。
另外1994年,“张学良先生藏书画”专场在台北苏富比拍卖举槌,轰动了收藏文物界,当时207件拍品被一拍而光。即使有些拍品一般,也均超出估价10倍成交,也是因为张学良的品牌。
2003年中国嘉德秋拍推出“俪松居长物”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国艺术品专场,143件拍品悉数成交,还是因为王世襄的收藏家品牌。
2019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年度峰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