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上海如果能拍到100万元

5月22日,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以4﹒255亿元拍卖成交,打破中国近现代书画作品拍卖纪录,也刷新了艺术家的个人成交纪录。不过,相对国内一线名家作品的“狂飙突进”,福建本地闽籍书画市场却依然“温吞”。专家建议,有收藏和投资爱好的人士不妨多关注一下,说不定可低价获取高回报

实力藏家关注不够

现在各类艺术品拍卖会不断,至纯天珠,很多人都去关注张大千、徐悲鸿等国内一线名家的藏品了,对闽籍书画感兴趣的人就没那么多。”昨天,一位本地艺术品拍卖行人士对记者说起此类现象时,抱怨说,“其实,闽籍书画市场,还是有不少好东西的。”

据了解,自2009年以来,国内艺术品收藏市场开始回暖,包括厦门在内的福建收藏市场。尽管如此,国内藏家,尤其是福建本地的实力藏家,对闽籍书画的了解度并不高。也因此,即便“家门口”宝贝多多,真正参与的本地实力藏家相对较少。

“实力藏家对推动当地艺术品市场的作用很明显,这也是北京、上海等地艺术品市场会繁荣的原因之一。”福建省收藏家协会相关人士说,但长期以来,包括厦门在内的福建收藏市场起步晚,至纯天珠,基础较薄,以及拍卖条件不完善等原因,无法吸引本地实力藏家注意。

据本地一位收藏家透露,贵州文玩,由于市场关注度不高,同样一幅闽籍名人书画,在北京、上海如果能拍到100万元,在福建只可能拍到七八十万元。福建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丁建南说,过去,闽籍画家作品的价格仅为北京、上海等地作家作品价格的1/4左右,“尽管目前其价格开始走高,但仍不能跟这些地区的画家相比。”

升值潜力开始凸显

低价位对于本地收藏市场来说是坏事,也是一件好事。”福建省收藏家协会会员陈先生告诉记者,好的是,对本地的藏家来说,恰好可趁低价入市,有更多机会选择潜力藏品。

据悉,目前,近现代闽籍书画作品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李耕、李霞、陈子奋、郑乃珖、石开、沈柔坚、林容生等名家。第二类是福州的宋省予、王和平;“厦门五老”———虞愚、罗丹、林英仪、高怀、张人希和杨夏林、张晓寒、魏传义,漳州黄稷堂、董希源等名家之作。第三类则是目前在社会上小有名气、但又能为收藏家们接受的画家。

“这两年,受外围市场影响,闽籍书画作品行情已有所启动。”厦门定佳拍卖行总经理廖红燕告诉记者,目前,诸如李耕、李霞、陈子奋等一线名家的作品,起拍价往往能达到10万元以上;而“厦门五老”———虞愚、罗丹、林英仪、高怀、张人希和杨夏林、张晓寒、魏传义等名家之作,每年约有20%的递增幅度,增值空间相当大。

“未来若有更实力藏家参与到闽籍书画投资中来,闽籍书画的空间将进一步扩大。”廖红燕说,也因此,若看中时机,做好“家门口”的收藏生意,未来将获得可观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