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股行情引爆一级市场投资 哄抢之下引发估值泡沫

一边是陆续入局的医疗类投资机构,另一边是水涨船高的生物医药项目估值,尤其是创新药已受到资本的热烈追捧

但在热钱的贪婪之下,也有投资人提出要保持“恐惧”,在2018年募资困难热钱收紧的情况下,估值将下调,大可等估值调整后再投。

近期,A股老牌医药龙头恒瑞医药不断创出新高,市值突破3000亿元;独角兽药明康德上市后16个涨停,市值攀升至1300亿元。

二级市场医药板块的热度已传导至一级市场。据证券时报·创业资本汇记者了解,近期许多投资机构在招聘生物医药板块的投资经理,设立医药投资板块。相比两年前,今年市场上涉足生物医药投资的机构越来越多了。

一边是陆续入局的医疗类的投资机构,另一边是水涨船高的生物医药项目估值,尤其是创新药已受到资本的热烈追捧。在这样的市场热度之下,有投资人的投资逻辑甚至变为“此时不投,上市后可能要翻十倍了”。

但在热钱的贪婪之下,也有投资人提出要保持“恐惧”,在2018年募资困难热钱收紧的情况下,估值或将下调,大可等估值调整后再投。

医药股行情引爆一级市场投资

近期A股整个医药板块风头无两,今年以来截至6月5日,医疗卫生板块指数上涨了14.2%。其中,截至5月29日,恒瑞医药股价累计上涨38.3%。数据显示,医药板块共计281只个股中,有171只累计涨幅为正,其中涨幅超过100%的共有7只,涨幅介于50%-100%的有16只。基金季报显示,在一季度主动管理的权益类基金就曾大幅增持医药股,且医药股配置比例高居各板块之首。

二级市场对医药股的热情还传导至一级市场,加上近年来国家政策和资本市场对生物医药的支持,生物医药领域迎来了黄金时代,嗅觉敏锐的资本纷至沓来。记者近日发现,在多家投资机构发布的招聘启事中,生物医药方向的投资总监被单列出来,同时要求是“重点院校生物医药相关专业的硕士以上,对生物医药整体行业格局有把握”等。而一些原本已经从事生物医药投资的投资机构也继续加码这方面的人才储备。

“事实上生物医药的投资热潮两年前就开始了,到现在对这个领域的追捧已经有失理性了。”在松禾资本医健基金合伙人杨瑾看来,生物医药领域投资人才的争夺暗战早已开始了。业内普遍认为,生物医药的几个特性特别受资本的青睐:门槛高、监管严、专业性、抗周期。“那个时候能做这块的投资机构不多,但大家都不想错过,因此开始大量招揽人才。”于是,有了一大批像投壶网副总裁张颢腾一样,从高校及科研院校和相关产业走向投资的专业人才,张颢腾发现,最近一年多,进入投资领域的有专业背景的人越来越多,“现在这个领域有很多清华北大和海归的博士,他们至少是看得懂这些项目的,未来两三年可能还会是这个领域的中坚力量。”

而做了七年临床肿瘤医生,同时在生物医药企业从事市场方面工作的杨瑾则认为,行业普遍的问题是,有行业沉淀和积累、真正做完该领域一个投资周期的投资经理特别少,“很多人有投资经验,但投后管理和退出的经验却不多”。在杨瑾看来,只有真正走完一个完整投资周期的投资人才能应对这个领域投资之后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可这种人才目前还不多,而且不太稳定,但用人的成本却不低。

在这类具备全产业链经验的人才供给不足的情况下,许多投资机构开始了团队作战,即在一个项目的投资团队里,有人负责看技术、有人负责看市场、有人负责金融、有人负责法律。“一些大的投资机构都是团队作战的,因为即使有专业背景的科学家转做投资人也没法一步到位了解市场、金融和投资架构,都要学。”张颢腾说。

疯狂的资金推高项目估值

越来越多玩家涌入这个赛道,行业的融资格局也悄然发生变化。有投资人观察到,以往一个快要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背后一般只有少数几家投资机构,但现在一个刚创立的团队背后就有很多家投资机构。

实际上,这种变化映射出行业的演进过程。杨瑾告诉记者,20多年前国内的生物医药比较冷门,以北大和复旦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专业毕业生远赴海外留学,得到了很多学习机会,从系统研究到产业化研究,再到医疗公司的落地,基本经历了完整的周期,如今这批海归回国丰富了国内在这方面的创业人才,他们的优势是懂得如何对产业化进行把控,加上过去有成功的经历,因此,这种团队往往会受到资本的追捧。此外,从药品的价格到市场准入到营销、上市、注册等多个环节,近几年中国的一系列政策和里程碑式的制度影响了中国整个医疗市场格局,特别是让创新药迎来了春天。而境外资本市场生物医药板块的开放让投资机构看到了清晰的退出路径。

当然,杨瑾认为,哄抢之下的市场是有失理智的。如此看来,组团投资似乎也有不得已而为之的理由。张颢腾认为,组团投资也是因为现在估值比以前高了很多,特别是后面轮次的价格太高了,组团投资可以降低投资成本。“而且好项目大家都在抢,好的项目一般都会内部分掉,到了下一轮次自己就会跟投。”

一定程度上,目前生物医药项目的高估值是市场有失理性的一种直接表现,然而这是所有入局的玩家需要正视的现实。“在市场一片火热之下,甚至一些普通的项目也被好的项目带高了价格。”杨瑾说,一方面,许多缺乏经验的热钱正在涌向这个市场,推高估值;另一方面,许多创业者确实不太理性,漫天要价。但估值是否合理,相信每个投资人心里都有一杆秤。

而张颢腾则认为,好的项目脱离不了科学基础,专业的投资人会在这个基础上把握。“现在有些机构手里有一把钱,不投不行,但正如巴菲特所说,在大家贪婪的时候要保持恐惧。”事实上,今年许多机构都陷入了募资难的困境,在张颢腾看来,这使得资金不再像以前那么充裕,项目的估值可能也会随之下降,大可等估值调整后再出手

尽管一级市场的投资人出手大方,但也不意味着这些企业就能通过二级市场的考验。近期有分析指出,这一轮多只医药股的业绩已经赶不上不断上涨的股价和估值,投资价值有所弱化。而平安好医生在港股的破发也引发了大家对生物医药企业赴港上市的思考。

张颢腾明显感觉到,自从港交所允许未盈利的生物医药企业赴港上市后,生物医药企业的Pre-IPO投资又掀热潮。“以前全球只有美国和台湾允许未盈利的生物医药公司上市,现在连台湾企业都想去香港上市了。”但在他看来,香港上市也有一定的风险,“香港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比较少,投资者未必看得懂,香港可能会走台湾以前走过的路,这个概念被炒热之后就会降温,但由于香港是成熟的金融市场,会调整得比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