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沈阳将在浑南白塔堡、莫子山地区,建设第十二届全运会“全运村”和“全运会训练中心”;沈阳未来的行政中心也将在这里落户。于是,白塔堡、莫子山,这些关乎沈阳城建未来的关键词,一下子成了沈阳人关注的新热点。那么,这沉寂的山野乡镇,都有怎样的历史,流传着怎样的故事……金秋时节,记者踏访浑南,经过一番勘查,终于探寻出这一地区丰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莫子山烽火台全景(由南向北)。
白塔内佛像
复建的白塔堡白塔
莫子山遗址采集的标本(青铜时期)
莫子山遗址 距今三千年
《沈阳市文物志》记载,莫子山遗址,位于东陵区桃仙镇莫子山村南山山坡。南山为一座小丘陵,相对高度25米。由于多年采石,导致小丘陵东、西、北三面局部形成断崖、凹坑。莫子山遗址面积约1.8万平方米,主要分布在小丘陵西北山坡上。
在采石坑断崖上,暴露出0.5米至0.7米厚的文化层。文化层土质灰黑、松散,内含烧土块、炭灰、陶片、石器等遗物。其中,以夹砂红褐陶陶片居多,其胎质较粗糙,火度较低,均为手工制作,以素面为主。
当年,考古工作者采集到的夹砂红陶残片,有圆锥形鼎足、扁方形鼎足、鬲足、桥状横鋬耳、器底、口沿等,以及直背有孔弧刃石刀、直背凹刃石镰残段。莫子山遗址北面、西面地表,还暴露出两个圆形灰坑。其中一个灰坑直径1.3米,凹坑底,深0.4米,内含大量烧土、炭灰、陶片。
有关专家认定,莫子山遗址为青铜时代居住址,距今约3000年左右。
9月24日,记者走访了东陵区文物管理所所长李笑娟、工作人员孙鹏飞。他们介绍说,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在原有认定的文化遗迹基础上,他们在莫子山地区又有惊人的新发现——
莫子山烽火台遗址
位于东陵区桃仙街道办事处莫子山村村南500米。烽火台遗址大体呈圆形,中心隆起,四周低缓,面积约640平方米,周长约90米,台高4米。根据地面采集到的标本推测,该遗址为战国时期烽火台。
莫子山遗址
位于东陵区桃仙街道办事处莫子山村村南莫子山北角处,西临公路,北距莫子山村约1000米;东300米山顶处,贵州文玩,有战国时期烽火台遗址;南约200米处,有辽金时期建筑遗址。
莫子山遗址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20米、南北宽约60米,地势东高西低,面积约7200平方米。采集标本有:夹砂红褐陶陶器残片,圆锥形鼎足、扁方形鼎足、鬲足、桥状横鋬耳、器底、口沿等。
莫子山南遗址
位于东陵区桃仙街道办事处莫子山村莫子山南部,该遗址随山势北高南低,南北长180米、东西宽30米,面积约5400平方米。
目前,该遗址四周已被挖掘,形成断崖。西南角下有一水坑。南侧断崖处,可见文化堆积分布。地表堆积着大量的辽金时期灰陶建筑构件,有兽面瓦当、残砖、残瓦、布纹瓦、沟纹砖等等。据此分析,该遗址应为辽金时期建筑遗址。
青堆子遗址
位于东陵区白塔街道办事处青堆子村,村南约500米农田中。青堆子遗址地处平原地带,地势平坦,东约一公里处,便是莫子山。该遗址大体呈长方形,南北长200米、东西宽约180米,面积3.6万平方米。裸露地表的文化遗存,多为辽金时期灰陶器、白瓷器残片等。
据分析,青堆子遗址应为辽金时期的聚落遗址。
白塔堡白塔 复建亦巍峨
提及东陵区白塔堡街道办事处“青堆子遗址”,便少不了涉及足使白塔堡人骄傲的白塔。史料记载,原来的白塔堡白塔,毁于1905年“日俄战争”战火。目前矗立在白塔堡的白塔,是2003年复建的。
复建的白塔高70.49米、基座直径28.96米,为13层密檐式。白塔设有地宫、中宫、天宫三部分。其中,地宫由内宫和外围回廊两部分组成,高5.1米,进入内宫通过两重石门,内宫中央置石函、经文、舍利、金银器皿等圣物。外围回廊长96米,饰有古典壁画、精致彩绘。中宫、天宫各塑佛像。
塔座为两层须弥座,外部采用优质花岗岩砌筑,有佛龛、佛像等两千多平方米浮雕。塔身第一层高25.7米,上有三层仰莲花瓣承托塔身,其上有佛龛、侍者、华盖、飞天等雕刻。二层以上,为密檐青瓦。塔顶由两层仰莲花、刹杆、相轮、光环、宝瓶等组成。
白塔镇黑龙 建塔葬父皇
从东陵区白塔街道办事处老乡口中,记者听到两个有关白塔的美丽传说。
其一:白塔镇黑龙
相传很久以前,白塔堡村民李名忠、妻子徐氏夫妻俩,均心地善良,靠种田、打鱼为生。遗憾的是,夫妻俩年逾50岁,却膝下无儿女。一天夜里,徐氏做梦后,怀孕产下一条小白龙。
小白龙飞走10年后,白塔堡河泛滥成灾,吞没大片良田,冲毁不少房屋。李名忠夫妇俩也葬身洪水之中。原来,是一条黑龙在白塔堡河中作怪。小白龙得知后,立即找到黑龙搏斗,为民除害、为父母报仇。经过一番苦斗,文玩,黑龙终于遭到诛灭,小白龙也筋疲力尽,化作一座白塔,镇守白塔堡,让当地百姓安居乐业。
其二:重熙筑塔葬父皇
千余年前,辽代圣宗皇帝耶律隆绪,平叛御驾亲征,来到白塔堡时天色已晚。月光下,圣宗皇帝诗兴大发:“玉兔东升兮光影清,贵州文玩,天地朗明兮吾独行。”刚刚吟出两句,他便听到河边一女子唱和:“戎马征伐兮战云飞,归成一统兮四海宁。”圣宗皇帝称奇不已,上前观看,但见女子貌美如花、身材婀娜,经询问得知,女子名叫郎晓娟,尚未婚配。于是,圣宗皇帝将郎晓娟带回军帐。
因战事紧急,圣宗皇帝离开白塔堡时,准备带走郎晓娟,但她执意不肯。分手一年后,郎晓娟生下一男孩儿。男孩儿七八岁时,郎晓娟对他说明了身世。于是,男孩儿到辽国京城寻找父亲。经过几番周折,圣宗皇帝终与儿子见面,并封其为太子。后来,圣宗皇帝听说郎晓娟已在白塔堡“弥陀寺”出家,便顿然心灰意冷,将皇位让给儿子,是为兴宗皇帝,年号景福、重熙。圣宗皇帝则来到白塔堡“弥陀寺”出家,与郎晓娟隔院相伴。辽代重熙十四年(1045年),圣宗皇帝在“弥陀寺”圆寂。于是,兴宗皇帝耶律宗真便在白塔堡修建这座白塔,以安葬父皇骨殖。
卓望山石函 记载塔年代
转载请注明出处。